摘要:文章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既做外科手术又做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带给你最靠谱的
文章作者:费健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既做外科手术又做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带给你最靠谱的健康知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呀!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冷”,但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基因变异与疾病风险的关系。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为什么有的人天天熬夜吃辣,胰腺却没事;而有的人生活习惯健康,却偏偏患上慢性胰腺炎?又或者,你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担心它会不会和遗传有关?
别急,今天我要通过一篇刚刚发表在顶级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重磅研究,带你们看懂“基因变异”背后的科学逻辑。这篇题为《SPINK1相关慢性胰腺炎:一种概括变异效应、遗传复杂性和分类挑战的模型》的论文,由海军军医大学与法国INSERM团队合作完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疾病遗传风险的新窗口。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基因变异”?
过去,医学界对基因变异的分类很简单:要么是“致病”的,要么是“不致病”的。这种“非黑即白”的思路,就像把所有人简单分为“健康”和“生病”两种状态一样,显然不够精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体检报告上写着“基因突变”,你吓得半死,医生却说“目前看不出问题,定期观察”?这就是传统分类的局限——它无法反映基因变异的“中间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灰色地带”。
而这篇新研究,正是以SPINK1基因相关的慢性胰腺炎为模型,提出了一个更细致、更科学的分类框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胰腺炎?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基因变异的复杂性:
剂量效应明确:不同程度的基因功能丧失,对应不同级别的疾病风险;变异类型完整:从高风险到低风险,几乎覆盖所有可能性;实验证据充分:多数变异已被实验室验证;环境互动已知:连基因与环境如何“合作”致病也有研究。你看,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试图理解我们身体里那些“微小却关键”的变化。
二、新框架的核心:基因变异也有“性格分类”!
这项研究最吸引我的,是它不再把基因变异简单地分为“好”与“坏”,而是根据三个关键指标来定义它们的“性格”:
人群中的出现频率(MAF)功能丧失程度(LoF)实际引发疾病的外显率基于这些指标,研究者把SPINK1基因变异分成了四类:
✅ 良性变异:功能基本正常,人群中很常见(MAF≥0.10)
✅ 风险变异:功能轻微下降(LoF 10%~70%),风险低但需留意
✅ 易感性变异:功能明显受损(LoF 70%~90%),风险中等,外显率<5%
⚠️ 致病性变异:功能严重丧失(LoF>90%),人群中罕见(MAF<0.001)
举个例子:研究中提到的c.194+2T>C变异,在东亚人群中很常见。它会导致约90%的功能丧失,但如果只携带一个拷贝(杂合状态),患病风险只有4.5%。这种变异就不该被简单地贴上“致病”标签,而是属于“易感性”范畴。
三、这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也许你会说:“我不是研究胰腺炎的,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关系可大了!这个框架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被推广到其他疾病的研究中。论文明确提到,类似的思路完全可以应用于:
PKD1基因(与多囊肾病相关)CFTR基因(与囊性纤维化相关)以及我们最关心的——甲状腺相关基因!想象一下,未来当你拿到一份基因检测报告时,看到的将不再是令人焦虑的“突变”二字,而是一份详细的“风险分级说明”:哪些变异需要警惕,哪些只需定期观察,哪些完全可以放心……这才是真正的“精准医疗”!
四、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从业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医学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基础研究。这篇论文之所以值得推荐,是因为它:
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让医学更贴近人体的复杂性
建立了可量化的分类标准——让风险评估有据可依
架起了科研与临床的桥梁——让实验室数据真正服务于患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是基于真实世界的人群数据,结合了功能实验和统计学模型,不是纸上谈兵。这正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用证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写在最后
亲爱的朋友,了解基因变异的真相,不是为了让我们陷入“命由天定”的恐慌,而是为了更主动地管理健康。就像天气预报告诉我们明天会下雨,我们可以提前带伞;基因信息告诉我们潜在风险,我们可以提前干预。
如果你关心甲状腺健康,或者对家族中某种疾病的遗传模式感到困惑,不妨把这篇研究看作一盏灯——它照亮了那些曾经模糊的“灰色地带”,也让我们对“遗传”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记住,基因只是决定了你手中的“牌”,怎么打,还看你怎么生活。健康的人生,永远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
*本文解读基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25年9月发表的原创研究,原文标题:SPINK1-related chronic pancreatitis: a model that encapsulates the spectrum of variant effects, genetic complexity and classificatory challenges.*
来源:费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