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个台北都屏住了呼吸,都在等,等着看“太子”蒋经国名正言顺地接过那根权杖。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死了。
整个台北都屏住了呼吸,都在等,等着看“太子”蒋经国名正言顺地接过那根权杖。
可当那份决定未来的遗嘱被公之于众时,所有人都懵了——接班的,居然是一个叫严家淦的“外人”。
这个石破天惊的结果,其实是蒋介石在生命最后几年,躺在病榻上亲自导演的一场大戏。
这事儿,得从六年前的一声巨响说起。
1969年夏天,蒋介石夫妇在阳明山兜风,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然从岔路口冲出来,直直撞上了他们的座驾。
82岁的老先生被撞得七荤八素,胸口剧痛,连假牙都飞了出去。
外面看着没什么大事,但内伤很重,心脏受了永久性损伤。
从那天起,那个还能拄着拐杖到处视察的强人,肉眼可见地衰败下去,最后彻底离不开轮椅和医疗设备。
身体垮了,但脑子没停。
蒋介石比谁都清楚,自己时间不多了,权力交接的雷区必须提前扫干净。
他唯一的继承人,儿子蒋经国,虽然在苏联吃过苦,回国后又牢牢抓住了情治和军队,但他的资历始终是个硬伤。
在国民党那帮讲究出身和辈分的老臣眼里,蒋经国是个“半路出家”的,没打过仗,没像样的战功,更别提治理经济。
让他直接坐上大位,嘴上不说,心里不服的人肯定一大堆。
蒋介石自己这辈子就因为内部斗争被迫下野过三次,他太懂权力交接的凶险了。
硬要把儿子推上去,万一激起内乱,那可就不是丢掉权力那么简单了,整个政权都可能不稳。
他需要一个人来搭个桥,一个能镇得住场面、又对权力没啥念想的“二传手”。
这个人得有足够的分量,让所有人都没话说,同时还得心甘情愿地在几年后把位子让给蒋经国。
寻遍整个国民党高层,蒋介石的目光落在了严家淦身上。
这个人,简直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做的。
严家淦这人,跟黄埔军校那帮一身硝烟味的将领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他出生在苏州一个有钱人家,读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是那个年代凤毛麟角的开着私家车上学的“学霸”。
他不懂打仗,但对数字和经济门儿清。
他能进蒋介石的法眼,全靠两次临危受命,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
第一次是在抗战后期。
那时候国民政府的法币滥发,通货膨胀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钱跟纸没什么区别,老百姓怨声载道。
时任福建省财政厅长的严家淦,顶着巨大压力,搞了个“田赋征实”,简单说就是不再收不值钱的法币,而是直接按田地收粮食。
这招釜底抽薪,一下子稳住了福建的财政和物价,让他一战成名。
蒋介石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记住了这个会管“钱袋子”的读书人。
第二次救火,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是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
大陆的经济崩溃像瘟疫一样蔓延到岛上,旧台币一天一个价,早上能买一头牛的钱,晚上可能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
整个社会人心惶惶,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这时候,蒋介石又想起了严家淦。
严家淦操刀进行了著名的新台币改革,用4万块旧台币换1块新台币,再配上铁腕金融管制,硬是把台湾从恶性通胀的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
可以说,没有严家淦这次出手,蒋介石在台湾能不能站稳脚跟,都是个未知数。
这两次救命之功,让严家淦成了蒋介石在财经领域最信任的人。
更重要的是,严家淦这人性格特别低调,不拉帮结派,对权力好像天生就不感冒,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摆弄相机。
有本事,没野心,还懂得知恩图报。
对蒋介石来说,这不就是最完美的“托孤大臣”吗?
三于是,一盘大棋在蒋介石的病榻前悄然展开。
他并没有放弃蒋经国,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稳妥、更精妙的路。
他要用严家淦的资历和声望,给儿子的接班之路铺上一层厚厚的红毯。
这么安排,一举三得。
首先,按规矩来。
蒋介石一走,时任“副总统”的严家淦接任,名正言顺,谁也挑不出毛病,也堵住了“蒋家天下”的悠悠之口。
其次,稳住人心。
严家淦在经济界的声望无人能及,有他坐镇,工商界和老百姓心里就有底,社会不会乱。
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给蒋经国一个“实习期”。
早在1972年,蒋介石的身体就不行了,他干脆任命蒋经国为“行政院长”,把实际的政府管理权交给了他。
这样一来,严家淦当“总统”的这几年,实际上就是让蒋经国以总理的身份,继续熟悉政务、积累人脉,从“太子”变成一个真正的掌舵人。
严家淦对蒋介石的这番心思,看得透透的。
他在宣誓就职那天,就把新闻局长钱复拉到一边,悄悄说了一句后来被记入史册的话:“我这个位子是暂时的,三年后一定要交给经国兄。
所以,以后所有的事情,不要突出我,要多帮助外面的人了解经国兄。”
他真是说到做到。
当上“总统”后,他主动要求削减自己的警卫,出门轻车简从,处处把自己往后放,把蒋经国往前推。
所有重大决策,他都先问蒋经国的意见。
他用自己的“不作为”,给蒋经国的“大作为”腾出了舞台。
他就像一个忠实的管家,守着这份家业,等着真正的主人来接手。
果然,严家淦的“总统”只当了三年。
1978年,任期一到,他坚决表示不再参选连任,并公开表态全力支持蒋经国。
整个权力交接过程平稳得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丝波澜。
蒋介石生前最担心的那场风暴,终究没有发生。
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严家淦彻底从政坛隐退,过起了养花、摄影的悠闲日子,直到1993年病逝。
蒋家的权力交接,就在这位“过客”手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参考资料:
钱复. (2005). 《钱复回忆录》. 台北: 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Taylor, Jay. (2000). 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林博文. (2010). 《跨世纪的托孤:蒋介石与严家淦》.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仅供休闲娱乐,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来源:儒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