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高通宣布推出人工智能芯片AI200和AI250,预计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投入商业使用。发布当天,市场反应热烈,高通股价从开盘的170 美元一路冲高至 205 美元,单日最大涨幅达 22%,创下近 4 个月来的股价峰值。
近日,高通宣布推出人工智能芯片AI200和AI250,预计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投入商业使用。发布当天,市场反应热烈,高通股价从开盘的170 美元一路冲高至 205 美元,单日最大涨幅达 22%,创下近 4 个月来的股价峰值。
自身隐忧与时代机遇下的战略突围
据悉,高通此次发布的AI200和AI250芯片,是基于其在智能手机中应用多年的Hexagon NPU(神经处理单元)技术进行“放大和扩展”的成果。其中,AI200每张加速卡搭载768GB LPPDR内存,功耗比传统GPU低30%以上。AI250则首发了“近内存计算架构”,有效内存带宽提升10倍以上,功耗进一步降低。这两种机架系统均采用直接液体冷却,并统一160kW功耗与机密计算安全设计。
高通此次转型,实际上是应对自身危机和外部机遇的战略突围。
一方面,高通亟需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作为移动领域驻守的芯片巨头,高通核心营收来自于智能手机的基带芯片和骁龙(Snapdragon)系列移动平台。苹果作为其第一大客户贡献了约20%的营收,但双方的基带芯片采购协议将于2026年末到期。当前,苹果正在推进自研基带芯片进程,极有可能会和高通“分手”,彼时高通将面临一个巨大的营收缺口。同时,当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见顶,甚至出现周期性放缓,进一步压缩了高通传统业务的上升空间。所以,高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高通面临的时代机遇。巴克莱银行曾预测:到2026 年,AI 推理计算需求将是训练需求的 4.5 倍,占通用 AI 总计算需求的 70% 以上。要满足这波需求,全球需要新增近 3000 亿美元的芯片资本支出,这比手机芯片市场还要庞大。在AI模型训练领域,英伟达凭借其强大的GPU和成熟的CUDA生态已建立起近乎垄断的地位。但模型训练之后的推理应用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且对能效、成本和延迟有截然不同的要求。这为高通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此次发布的两款芯片,可以看出高通正将其最擅长的“每瓦性能”哲学,从移动端成功复制到数据中心,直指AI规模化部署中日益凸显的“能源危机”这一核心痛点。
巨头环伺下的竞赛场
高通选择在此时入场,抓住了AI推理市场爆发的“黄金窗口期”,不过要想在这片蓝海拥有立足之地也并非易事。
首先是行业霸主英伟达早已不满足于仅主导AI训练市场,其于2024年9月发布的RubinCPX GPU,便专为大规模上下文推理设计,号称实现“突破性提升”,并计划在2026年底上市,与高通的AI200正面碰撞。更为关键的是,英伟达凭借其耕耘十余年的CUDA软件生态,构建了极高的护城河。
除了英伟达,科技巨头们也纷纷利用其垂直整合能力,为自己打造“防护墙”。例如,谷歌在2024年4月推出了首款专门针对大规模AI推理的TPU芯片“Ironwood”。其杀手锏在于“芯片+云服务”的捆绑销售模式,通过谷歌云(Google Cloud)的全球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这种软硬一体、云芯协同的模式,对高通这种单纯售卖硬件的厂商构成了巨大压力。
我国华为同样实力雄厚。在2024年9月全联接大会上发布的昇腾950PR,聚焦推理关键环节“Prefill阶段”的性能提升,并计划于2026年一季度商用,时间上比高通的AI200更早。华为在国内拥有深厚的渠道根基和对本土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这种优势使其在区域市场中形成了强大的壁垒。
不过,机会也同样丰富。因为顶级AI公司正在积极寻求英伟达之外的“第二供应商”,以规避供应链风险和议价压力,这为高通等挑战者提供了宝贵的切入机会。
未来AI生态的战略博弈
高通的入局无疑将刺激芯片领域的创新,降低整体成本。但这场竞争的核心,早已不只是芯片硬件性能的比拼,更是架构生态、场景适配、商业化能力的综合较量。
例如,亚马逊自研AI训练芯片Trainium2,然后用自研芯片支撑其投资的Anthropic等大模型客户,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闭环。这种专用架构的核心优势是成本控制,据报道其集群可提供比英伟达GPU方案低30-40%的成本。英伟达充分利用CUDA软件生态,通过与Palantir这类企业软件公司的合作,将CUDA-X加速库和Nemotron开放模型直接集成到企业的工作流中。同时,英伟达大力投入开放模型(如Nemotron系列),赋能全球开发者。这种“硬件+软件+开放模型”的组合拳,旨在让所有开发者都在它的生态体系内进行创新。
高通深知自己的生态短板,所以并未选择与各家在通用生态上进行正面竞争,而是采取了构建“场景化生态”的策略。高通通过与沙特HUMAIN合作,将芯片与阿拉伯语大语言模型 ALLaM深度集成,形成“芯片+模型+应用”的闭环;再加上收购Alphawave获得的接口IP,能更好地适配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这种构建差异化优势的思路,或许能在这场综合竞赛中脱颖而出。
当然,这场竞赛并非“赢者通吃”,而是最终成就生态共赢的局面。巨头们在自己擅长的层级和领域构筑壁垒,但在整个系统中,都是“依赖者”和“合作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