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河南抗日大溃败,百姓竟反戈将其缴械,日军战报都写满了困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6:28 1

摘要:在中国军队的抗战记录里,有一场败仗败得尤其窝囊,甚至可以说,匪夷所思。

在中国军队的抗战记录里,有一场败仗败得尤其窝囊,甚至可以说,匪夷所思。

打败你的不是装备精良的敌人,而是你身后本该是你拼死保护的父老乡亲。

这事就发生在1944年的河南,主角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

这年的五月,河南的麦子还没来得及黄,地里就先长满了逃难的士兵。

汤恩伯的几十万大军,被日军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向西溃败。

怪事就出在这条溃败的路上了。

士兵们跑进村子想讨口水喝,迎上来的不是水瓢,是明晃晃的镰刀和锄头。

有的村子干脆把路给挖断,把桥给拆了,点起火把,帮着日本人堵截国军。

军官被缴了枪,绑起来扔在路边,粮草辎重被抢得一干二净。

这场面,连追击的日军都看傻了,他们的战史报告里都写满了困惑:为何一支国家军队,会被自己的人民追着打?

要弄明白这事,得把时间往前倒几年,看看汤恩伯和他的部队,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故事的另一头,是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这个人,对汤恩伯的研究,比汤恩伯自己还透彻。

在1944年以前,汤恩伯是冈村宁次最头疼的对手。

冈村宁次是个打仗一板一眼,讲究布阵决战的将领,可汤恩伯的路数完全相反。

他打仗特别滑溜,从不跟你硬碰硬,专找便宜打。

他没有固定的防区,也就没有必须死守的包袱,带着他的中央军嫡系,在广大的战场上东奔西走。

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就溜,日本人根本抓不住他主力。

随枣会战的时候,冈村宁次眼看就要把汤恩伯的主力部队第85军包了饺子,结果汤恩伯亲率第13军,从一个谁也想不到的角度杀出来,硬是把人给救走了,然后一头扎进山里,消失不见。

冈村宁次在他的作战日志里反复琢磨,得出一个结论:汤恩伯这个人,精于算计,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嫡系部队,为了保全自己的本钱,他可以牺牲任何友军。

这种人,只有在他不得不救、不得不打的时候,才会露出破绽。

机会在1940年来了。

汤恩伯被任命为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扎河南。

他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一下,这只习惯了在旷野里自由奔跑的野狼,被拴上了一条叫“防区”的链子。

冈村宁次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

1944年,日本为了打通纵贯中国南北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在中国,这场战役被称为豫湘桂会战。

河南是第一站,冈村宁次亲自操盘。

他给汤恩伯准备了一份大礼,一个三环相扣的连环套。

第一环,是心理上的。

冈村宁次太了解汤恩伯爱惜羽毛、极度“护犊子”的性格。

他判断,只要进攻河南的战略要地,比如许昌、洛阳这些地方,汤恩伯觉得自己的面子和里子都挂不住了,一定会把压箱底的主力全都拉出来拼命。

所以,日军的进攻计划就是“围点打援”,摆明了就是要打许昌,就看你汤恩伯救不救。

第二环,是技术上的。

说出来让人泄气,当时汤恩伯集团军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早就被日军情报部门给破译了。

这意味着,汤恩伯在指挥室里下的每一道命令,前线部队的每一次调动,冈村宁次在他的作战室里,几乎是同步收听。

汤恩伯以为自己在排兵布阵,实际上等于是在对着冈村宁次的地图,现场直播自己的作战计划。

第三环,是藏在暗处的王牌。

为了这一仗,冈村宁次特意从关东军调来了压箱底的宝贝——战车第3师团。

这是一个拥有几百辆坦克的机械化部队,在当时的中国战场,这就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力量。

冈村宁次把它死死地藏在后头,就等着汤恩伯的主力全部出动,进入预设战场后,再放出来,一锤定音。

一个为汤恩伯量身定做的天罗地网,就这样在河南大地铺开了。

可笑的是,当冈村宁次在磨刀霍霍的时候,汤恩伯和第一战区的长官们,心思根本没在备战上。

日军为了渡河,在黄河北岸叮叮当当修了三个月的浮桥,建立了桥头堡,这么大的动静,第一战区的长官们竟然没当回事。

他们的情报部门还在报告说“日军无大战企图”。

临战之前,汤恩伯本人还在西安参加宴会,心思都用在官场交际和捞钱上了。

等到1944年4月,日军大炮一响,强渡黄河,豫中会战正式爆发。

整个战局,就像是冈村宁次提前写好的剧本。

日军猛攻许昌,汤恩伯果然坐不住了,他严令守军死守,然后调集自己最精锐的主力部队,想从侧翼包抄日军后路,来一招他最擅长的中心开花。

他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冈村宁次的监听之下。

冈村宁次假装主力南下,实际上偷偷集结重兵,就等在汤恩伯迂回的路上。

五月初,在登封、临汝的山区里,兴冲冲前来包抄的汤恩伯主力,一头撞上了日军的伏兵。

更要命的是,就在他们激战的时候,那支一直隐藏着的日本战车第3师团,像幽灵一样出现在了他们撤退的路上。

平原上,步兵对上坦克,结果可想而知。

后路被断,前方是重兵,汤恩伯几十万大军陷入了绝境。

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下令部队化整为零,各自突围。

然而,军事上的惨败,只是这场噩梦的开始。

当这些被打散的士兵,筋疲力尽地逃出日军的包围圈,他们才发现,真正致命的危险,在自己身后。

原来,汤恩伯在河南驻扎的这几年,干的根本不是保境安民的事。

他的几十万大军,军纪败坏到了极点,在河南强征军粮,强拉壮丁,巧立名目搜刮民财。

河南在1942年到1943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饿殍遍野,史称“中原大饥荒”。

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可汤恩伯的部队却依旧吃香喝辣,甚至倒卖救灾物资。

河南老百姓早就恨透了这支所谓的“中央军”,民间流传着“水、旱、蝗、汤”四大害的说法,汤恩伯的“汤”字,和天灾并列。

这股积压了数年的怨气,在汤恩伯大军溃败的这一刻,彻底爆发了。

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堵塞道路,扒开河堤,不让部队顺利撤退。

他们拿起家里唯一的武器——锄头、镰刀、粪叉,去袭击那些掉队的、零散的士兵。

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抢一口吃的,抢一支枪来自保,顺便报仇。

那些被强行抓来的壮丁,更是趁机一哄而散,甚至调转枪口,对着昔日的长官开火。

一支抗日的正规军,就这样在自己国土上,被自己的人民缴了械。

这种耻辱,比战死沙场更让人心寒。

汤恩伯本人靠着亲兵卫队的拼死保护,换上士兵的衣服,才狼狈地逃了出去。

豫中会战,短短37天,国民党军队损失了超过20万兵力,丢掉了30多座城市。

冈村宁次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他或许会为自己战术上的胜利而得意,但他可能没完全想明白,真正打垮汤恩伯的,不是他的坦克,也不是他破译的密码,而是汤恩伯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是他彻底失去了人心。

战后的追责,更是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蒋介石派陈诚去河南调查,本来是要严办的。

结果同为黄埔系的胡宗南出面调解,几大军事集团的头头们私下一合计,觉得不能搞得太难看,兔死狐悲。

最后,汤恩伯主动承担了所有责任,去重庆请罪,结果被明降暗保,不久后又被重新启用。

而他在河南丢掉的地盘和利益,很快就被陈诚、胡宗南等人瓜分干净,民间又有了新说法:“汤恩伯跌倒,陈胡桂吃饱”。

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役,就这样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收了场。

汤恩伯被调离,不久之后被派往贵州担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

他最终的结局是去了台湾,1954年在日本进行手术时因医疗事故去世。

参考资料:

[日]稻叶正夫 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 译.《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 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贾安娜(Annalee Jacoby)著,赵字母 译.《中国的惊雷》.新星出版社.2013.

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或修改。

来源:西风瘦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