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的背叛让中国人早已懂得“养狼防咬”的道理,而如今,又有一个国家重演了这场熟悉的背叛。
越南的背叛让中国人早已懂得“养狼防咬”的道理,而如今,又有一个国家重演了这场熟悉的背叛。
它在中国最慷慨的时候伸手求援,从北斗导航到灾害救援,几乎享受了中国科技的全部红利!
但在得到好处后,它立刻反手下狠手,不仅封杀中国企业,还在军事上屡屡挑衅。
这个国家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
这个翻脸比翻书快的“忘恩负义者”,究竟想做什么?
如果说越南的“恩将仇报”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选择,那么澳大利亚的转身,则更像一场赤裸裸的投机。
2012年,中国北斗系统完成亚太区域组网,14颗卫星为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这项系统不仅能导航定位,更能在军事、农业、交通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那时的澳大利亚,对中国这项科技赞叹不已。
因为在此之前,它几乎完全依赖美国的GPS系统,一旦美国关闭信号,澳大利亚的矿业、农业和航运几乎都会陷入瘫痪。
当时,中国向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开放北斗服务。
澳方主动提出合作,中国政府不仅同意,还慷慨地在澳大利亚境内建立了三座地面观测站——达尔文、墨尔本和珀斯。
那意味着,澳大利亚境内的北斗定位精度,已经达到了“厘米级”。
中国用自己的技术,帮他们实现了精准农业、智慧矿业、甚至紧急救灾的高效管理。
这笔“科技援助”的回报是实实在在的。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超过百万公顷的大麦农场,利用北斗系统后,平均每公顷节省了135立方米水资源,农作物产量却提升了近一成。
北斗还帮助他们优化内陆运输路线,矿车车队油耗下降18%,一年光燃料成本就能节省2亿多澳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澳大利亚爆发山火的那年。
中国北斗紧急启用应急服务,为他们规划了12条安全撤离路线,数千人因此逃过一劫。
可以说,那一刻,中国科技的温度,实实在在地挽救了生命。
然而,几年的合作刚有成果,澳大利亚的脸就变了。
2018年,他们突然宣布禁止华为参与国内5G建设。
要知道,彼时华为已经投资超过2.3亿澳元,与多家电信公司签署了上千个项目合同。
但随着澳大利亚议会的一纸禁令,所有努力顷刻化为乌有。
更令人寒心的是,澳大利亚不仅封杀华为,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抹黑中国科技。
他们游说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组建所谓“技术安全联盟”,以“防范中国间谍活动”为由,全面抵制中国企业。
到了2020年,澳大利亚更进一步,单方面终止了与中国在北斗领域的合作,并关闭了三座地面站。
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动作,而是赤裸裸的“过河拆桥”。
一个曾被中国援助、享受科技红利的国家,竟如此无情地切断合作。
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他们害怕中国的崛起太快,害怕北斗抢了美国GPS的地位,害怕“科技依赖”会让他们丧失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力。
要理解澳大利亚的态度变化,就必须回顾它的历史基因。
早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国商人就已多次往返澳洲海岸,与当地原住民进行贸易。
那时的澳大利亚,还没有白人殖民的概念。
然而,当1788年英国人在悉尼登陆后,一切都变了。
澳大利亚成了英帝国的殖民地,它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全被塑造成“西方的一部分”。
这种西方身份认同,深深地刻进了澳大利亚的国家DNA。
到了19世纪,澳大利亚先后爆发多次反华骚乱,华工被指为“夺走白人工作”“传播瘟疫”的罪魁祸首。
即便在今天,澳大利亚社会中仍潜藏着一种“文化优越感”,他们自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前哨,而中国则被当作“威权东方”的象征。
因此,当中国崛起、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时,他们内心的矛盾便开始爆发。
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市场维系经济命脉;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这种依赖会动摇“西方阵营”的安全基础。
尤其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频繁打“反华牌”,并推动盟国加入遏制中国的战略圈。
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成员,自然被要求“表态”。
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干脆选择了“全面靠向美国”。
他们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封杀华为、驱逐中国学者、阻挠中企投资,还不断派军舰在南海、黄海海域挑衅。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澳大利亚更是第一个公开要求“调查病毒源头”的国家。
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配合美国的政治操作。
结果,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暂停部分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
这让澳国经济一度陷入混乱,但他们仍没有收手。
问题在于,澳大利亚的这种敌对行为,并非出自民意,而是少数政客操弄的结果。
实际上,澳大利亚的普通民众、企业界与学术界,大多清楚中国的重要性。
根据经济数据,中国连续16年都是澳大利亚最大出口市场,占澳总出口的34%以上。
2023年,来自中国的贸易为澳家庭平均带来2600澳元的收入增长。
可惜,这种经济理性在政治面前毫无胜算。
澳大利亚政客宁愿损失市场,也要取悦美国;宁愿牺牲本国企业,也不愿被视为“亲华”。
这是一种典型的“安全依附心理”,他们对美国的依赖,早已超出了理性范畴。
当下的澳大利亚,看似在对华强硬,实则是在“自我麻醉”。
他们害怕的不是中国的威胁,而是中国让他们看清了一个真相:世界已经不再是西方说了算。
如今的中澳关系,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澳大利亚的政治层面仍保持着强烈的对华警惕,但它的经济和产业仍离不开中国的市场支撑。
这种撕裂状态,让澳大利亚在国际事务中显得十分尴尬。
从铁矿石到天然气,从葡萄酒到小麦,中国是澳大利亚几乎所有关键出口商品的主要买家。
没有中国市场,澳国的资源产业就会瞬间失去支撑;而没有澳大利亚的原料,中国的部分工业体系也会受到波及。
两国其实是“相互锁定”的合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内部近两年开始出现反思声音。
特别是在稀土和新能源领域,中国的主导地位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脱钩并不能带来安全,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就在今年10月,中国宣布升级稀土出口管制,美国立刻指责中国“威胁全球供应链”。
可就在这一背景下,正在美国访问的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公开表示,澳方反对“脱钩论”,认为应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维护自身产业安全。
这番表态,耐人寻味。
它不仅是对美国压力的回应,更反映出澳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考:一味反华,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可能让自己被边缘化。
毕竟,在地缘格局重塑的当下,中国已是亚太地区不可绕过的存在。
事实上,近几年两国关系已有缓和迹象。
2024年,中国恢复部分澳大利亚葡萄酒、龙虾进口;澳方也逐步放宽中企投资限制。
这些信号说明,理性的声音正在回归。
未来的中澳关系,关键不在于谁靠谁,而在于是否能找到“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中国并不要求澳大利亚彻底倒向自己,也不强求它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真正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能否意识到:跟随美国对抗中国,不仅无助于自身安全,反而会失去最宝贵的经济依托。
如果澳方能抛弃偏见,回到互利合作的轨道,中澳关系仍有希望恢复到高水平。
反之,若它继续做美国的“反华急先锋”,终究会像过去那些“盲目选边”的国家一样,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善意援助,从北斗到贸易,从科技到救灾,都是出于开放与共赢的信念。
但一个国家若被意识形态绑架,再多的援助也会变成“投之东流”。
今天的澳大利亚,正在两条路之间徘徊,一条是继续做美国的附庸,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另一条,是放下傲慢,选择与中国共赢。
中澳关系的结局,最终取决于澳大利亚是否有勇气认清现实。
信源
观察者网:为什么澳大利亚常常成为反华舆论策源地?
澎湃新闻:解读|正视差异与分歧,在逆流中保持中澳关系的“温度”
新华社:新华时评:让中澳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