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情绪困境、探讨家庭教育破局之道 这场对话很深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5:02 1

摘要:10月28日上午,扶鹰教育“王金海聊家庭教育”直播间迎来“王金海会客厅”新一期深度对谈——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青少年身心问题”展开专场交流。梁鸿结合自身走访数十个困境家庭的一手经历,以及聚焦该主题的书籍创作心得,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真相,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通讯员 白兰

10月28日上午,扶鹰教育“王金海聊家庭教育”直播间迎来“王金海会客厅”新一期深度对谈——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青少年身心问题”展开专场交流。梁鸿结合自身走访数十个困境家庭的一手经历,以及聚焦该主题的书籍创作心得,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真相,剖析亲子关系的核心症结。这场聚焦生命与成长的对话,让更多父母猛然醒悟:孩子的情绪崩溃从来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受访者供图

沉默的困境,孩子的心理困扰亟需正视

据央视报道,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这意味着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对谈开篇,梁鸿首先抛出了这个统计数据。作为一位母亲,同时也是长期追踪青少年成长的作家,她坦言创作与调研的初衷,源于自身无法回避的育儿困惑:“我最初以为是自己不懂怎么跟孩子沟通,后来跟更多家长聊天才发现,大量孩子正被焦虑、压抑裹挟,有的甚至休学在家、拒绝出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再回避。”

受访者供图

梁鸿进一步指出,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远超上一代——时间、金钱、精力毫无保留,却陷入“越用力,孩子越痛苦”的怪圈。“我们这代父母习惯把爱和成绩绑定,忙着给孩子报补习班、追排名,却很少蹲下来问一句‘你累不累’‘你心里在想什么’。” 王金海深表认同:“很多家长把物质满足等同于爱,把分数高低等同于孩子的价值,却忘了孩子首先是一个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独立生命,这正是情绪问题频发的根源。”

对谈中,梁鸿分享了多个走访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优等生雅雅的经历让不少家长揪心: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入重点高中后,却因身边高手如云陷入极度焦虑。一次语文小测,她听到同桌写字的沙沙声就大脑轰鸣,试卷上的字明明都认识,却一句话也读不懂。当她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比她更崩溃:“都是因为你,我的工作总被领导批评,我也快抑郁了!”最终,雅雅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被送往精神病院——她后来坦言,当时只是想“摆脱那种窒息感”,而最渴望的不过是母亲“扶自己一把”。

16岁的敏敏则在父母的婚姻矛盾中沦为情绪出口:父母闹离婚时,母亲会拽着她的头发在小区拖拽,父亲在电话里听到她被打骂,却只冷漠地说“你们的事自己解决”。“我知道爸妈像不成熟的孩子,我能原谅他们,但我就想要一句道歉。”敏敏在家休学三年,即便后来慢慢尝试自学考高中,内心的创伤仍难以愈合。

乡村“花臂少年”的故事更令人心疼:一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18岁的人生里,与父亲的相处时间仅180天。奶奶去世后,他彻底辍学,最终患上精神分裂。“问他‘想奶奶吗’,他只说‘我不知道’;问他‘朋友对你好吗’,还是‘我不知道’——他的情感世界是空的,连悲伤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梁鸿强调,无论城市精英家庭还是乡村留守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孤独与呼救。

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关键

“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自己却完全没察觉。”梁鸿一针见血地指出亲子关系的核心症结——习焉不察的思维惯性与家庭权力结构。她认为,中国家庭普遍存在权威型模式:父母习惯将孩子视为“次一等的生命”,忽视其独立意志与心理需求。

“我们不会随意对陌生人发脾气,却能随手打骂孩子;我们会尊重领导的意见,却不愿听孩子说一句‘我不想学了'——本质上,是把孩子当成了最趁手的情绪宣泄工具。”梁鸿举例,不少家长常说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撅个屁股我就知道你要干嘛”,看似是懂孩子,实则是拒绝与孩子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

王金海补充道,家长的唯分数论惯性更是压垮孩子的稻草:“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98分,第一反应不是你很棒,而是那2分去哪了;孩子考差一次,就焦虑以后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这种单线的成功标准,让孩子连失败的权利都没有,怎么能不崩溃?”

受访者供图

此外,两人还共同提到父亲角色缺失与夫妻关系失衡的问题:“很多家庭里,母亲独自承担育儿压力,父亲以忙事业为由缺席;夫妻间的冷暴力、相互指责,让家庭氛围像冰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感受到温暖?”梁鸿坦言,她走访的困境家庭中,超八成存在夫妻沟通不畅、父亲参与度低的问题。

“孩子的情绪困境,本质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要救孩子,得先从家长的成长开始。”针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破局方法,梁鸿与王金海都认为,家长的觉醒与改变是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

梁鸿强调,父母首先要学会真正看见孩子:“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不是偷懒,而是真的撑不住了;孩子发脾气,不是叛逆,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委屈。家长要放下权威姿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认真倾听,哪怕孩子的想法不切实际。”她以书中案例举例,那些最终走出情绪阴霾的孩子,背后都有愿意改变的父母,他们不再只谈成绩,而是会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不再相互指责,而是会一起商量怎么帮孩子。

王金海提出“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家长自己要先成为‘有光’的人,才能照亮孩子。如果父母每天充满焦虑、抱怨,又怎么指望孩子阳光开朗?”他表示,扶鹰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家长成长——通过专业课程教父母管理情绪、高效沟通,通过长期陪伴帮家长打破惯性思维,从控制孩子转变为支持孩子。

“家长的成长不是洗脑,而是刷新认知。”梁鸿特别提醒,“哪怕只是跟孩子说一句‘妈妈这件事没想到,我们一起想办法’,或者‘你觉得这样做更好,那我们试试’,对孩子都是莫大的鼓励。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少一次指责、多一次倾听,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包容,孩子就能感受到温暖。”

受访者供图

扶鹰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对话作家梁鸿,是栏目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尝试——不回避问题、不空谈理论,而是用真实案例唤醒家长的反思,用切实方法提供成长路径。

未来,“王金海会客厅”将继续围绕家长关注的教育痛点,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跨界交流,相关内容将同步更新至视频号 “王金海聊家庭教育”。王金海表示,“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唤醒父母。当父母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孩子的心声,增长自己的认知,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光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