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网红高铁上拍摄吃饭视频 乘客:边吃边吐2小时;全箱都是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5:20 1

摘要:凌晨两点半的G82车厢里泡面味儿还没散尽,一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先炸了。

凌晨两点半的G82车厢里泡面味儿还没散尽,一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先炸了。

“那不是垃圾,是她刚咽下去的三十个包子。

”短短十五个字的视频配文,像一记闷棍敲醒熬夜刷手机的人——谁要真在高铁上搞吃播,还把车厢当场成了大型催吐现场?

事情比视频更噎人:博主坚称“真吃”,只是吃得快;对面的乘客亮手机拍她低头催吐的监控片段;其余乘客一边捂着鼻子一边刷微博,把#高铁吃播塑料袋事件#拱上热搜。

热搜底下不是口水仗,全是细碎的、有味道的声音:

“隔夜饭差点喷屏幕上,味儿太重。

“85万粉丝,得靠多少条高铁和多少个塑料袋喂大?

“上个月才在站台看见提示牌:‘禁止直播影响旅客’,这么快就有勇士闯关?

平台动作来得快——账号停更,后台审核组连夜调画面。

其实谁都清楚,“大胃王”赛道如今像一块越来越小的蛋糕,为了流量,催吐、假吃、浪费食材,哪一步都没新鲜事。

只是这回,舞台搬到高铁,观众没买座票也逃不掉。

真吃了又怎样?

味道散了,食物也没了,剩下一袋袋湿嗒嗒的“作品”,在座椅底下和乘客的焦虑里发酵。

铁路的新规白纸黑字:2024年1月起,车厢直播影响他人,最高罚两千。

看似一条冷冰冰的规定,落地时带着浓烈的烟火气——“要是早点上线,那晚列车员还能少洗三套座椅套。

”乘务员私下嘀咕时,嘴角还带着苦笑。

数据更扎心:2023年,因“假吃”被封的账号有4.7万个,比去年陡增15%。

在屏幕背后,有多少人像这只塑料袋,被撑得鼓鼓胀胀、下一秒就破?

协和医院的消化科主任没绕弯子:催吐最容易诱发食道撕口、低钾,甚至心跳骤停。

“挣得快钱,胃不一定扛得住。

”医生的这句话,比任何举报按钮都直接。

真正让人心头一动的场景不在微博,而是在评论里那些“小人物”自曝:

有人说自己大学时代也干过“大胃王”兼职,第一次催吐后,眼泪混着胃酸,刷完牙回家,连饭香都闻不了。

有人说在厂里拧螺丝,夜班饿了啃冷馒头,看吃播图个饱眼福,后来知道主播在假吃,当场拉黑,“别拿穷人这点念想开玩笑”。

这些细碎的自述像掉在地板上的米粒,没人注意,却真实得让人没法装看不见。

要管住一个塑料袋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人不把胃当提款机。

平台的招数是分级:以后“大胃王”直播间得先亮食品安全证、剩食重量、吞咽全程。

审核员24小时轮班,盯着主播咽下去的那一口是不是剪辑跳过。

监管部门则把“12306一键举报”挪到显眼位置,顺带放大了提示文字。

有人打趣:这和“禁止吸烟”小黄牌一个逻辑,谁违规谁就是整个车厢的敌人。

再往深里走一步,其实是人心的裂缝:当“吃得越多越赚钱”变成了游戏规则,饥饿感就从胃转移到了流量表。

有人靠吞咽换粉丝,有人靠举报泄愤,剩下的观众在深夜点一份外卖,盯着别人的咀嚼声发呆。

谁都忘了,食物本来是用来填饱自己的,而不是用来喂饱一个虚构的“大胃神话”。

事件最新的进展是博主账号被封,塑料袋被列车员收走,车厢消毒味还没散尽,就有人开始算下一趟行程。

高铁继续飞驰,城市的天渐渐亮起来。

天亮以后,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会留在空气里,却会留在记忆里——

别在任何封闭空间里拿任何人的胃口开玩笑,因为下一次可能就是你我挤在同一节车厢,一起咽下那股悔意。

来源:江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