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冠军杨威,这次真的“失联”了,不过让他束手无策的并非赛场上的强大对手,而是自己在香港读书的儿子,一次普通的学校研学,一次按规定上交的手机,却让这位习惯了掌控全局的冠军父亲,第一次尝到了失控的滋味,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好
世界冠军杨威,这次真的“失联”了,不过让他束手无策的并非赛场上的强大对手,而是自己在香港读书的儿子,一次普通的学校研学,一次按规定上交的手机,却让这位习惯了掌控全局的冠军父亲,第一次尝到了失控的滋味,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好”,反而成了问题?[无辜笑]
奥运冠军杨威最近在直播中提到一件让他不太适应的事,儿子杨阳洋在香港读书,学校组织去泰国研学,活动期间要统一收走手机,这意味着接下来几天他将完全联系不上儿子。
这位曾获多枚金牌的体操运动员,在直播里反复念叨着“联系不上了”,言语间透着明显的不习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能感受到,这种无法随时知道孩子状况的感觉,对他来说确实是头一回。
杨威对儿子的投入有目共睹,从杨阳洋小时候练体操,到后来转战高尔夫球场,再到现在打篮球,每一项运动背后都能看到父亲的身影,退役后,杨威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陪伴和记录孩子成长上,他的社交账号几乎成了儿子的成长日记本。
翻看杨威发布的短视频,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有一次儿子口渴了,为了省几块钱,宁愿多走几百米去另一家店买水,还有一次杨阳洋想换个发型,视频里特意提到需要先跟爸爸“报备”,这些日常小事被记录下来,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家庭的相处模式。
选择让儿子去香港读书,杨威在之前的采访中说过,主要是看中那边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但真正送过去后,两地教育理念的不同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内地时杨威通过钉钉软件跟儿子保持联系,能随时查看孩子的学习状态,他在直播中说,这样做是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想帮他控制好上网时间,但到了香港的学校,这套方法遇到了新情况。
这次泰国研学活动,学校直接收走了所有学生的手机,理由是希望孩子们专注体验活动本身,不要被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对学校来说,这是常规操作,但对杨威来说,却意味着他习惯的那种监督方式突然用不上了。
直播里杨威说自己想了挺久,虽然心里不太踏实,但转念一想,这次经历说不定是个契机,他提到儿子在香港读书这段时间,很多事情确实要自己处理,比如食堂吃什么、衣服怎么洗、跟室友怎么相处,包括遇到小麻烦时该找谁帮忙。
杨阳洋之前在视频里出现时,偶尔会流露出一些小情绪,有一次被问到在学校的感受,他说“还好吧”,语气听起来有点疲惫,还有一次,镜头拍到他在做作业时皱着眉头,旁边就是拿着手机拍摄的爸爸,这些画面虽然短暂,但也传递出一些信息。
类似杨威这样密切关注孩子动态的父母,在当下并不少见,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的书包里装定位器,时刻掌握孩子的位置,还有家长加入孩子所有的班级群,每天追着老师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这种关注方式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想第一时间知道孩子遇到的问题,想确保孩子的安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孩子习惯了父母随时在线,习惯了遇事就求助,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会相对薄弱。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案例,某位艺人的子女在母亲去世后,面对家庭的经济困难,选择通过众筹来解决医疗费用问题,这件事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焦点就是:成年后的孩子为何会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显得如此无措。
回到杨威的这次“失联”经历,几天后研学活动结束,杨阳洋回到学校,杨威第一时间跟儿子通上了话,从他后续发布的视频来看,儿子的状态还不错,甚至主动分享了在泰国的见闻,这个结果或许让杨威意识到,短暂的“失联”并没有造成什么问题。
杨威在一次直播中说,这几天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管得太细了,他提到儿子现在已经十几岁了,有些事情确实应该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不过话音刚落,他又补充说:“但该管的还是要管,不能完全不管。”这种矛盾的心态,可能正是许多父母的真实写照。
育儿专家常说的一个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不是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但具体到实际生活中,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每个家庭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有些事情需要父母介入,比如涉及安全的问题、重大的人生选择,但也有很多事情,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即便会犯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就像这次泰国研学,几天联系不上,孩子依然能好好完成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从杨威的视频和直播内容来看,他正在经历这个调整过程,从习惯随时监督,到接受短暂失联,这个转变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但这也是每个父母都可能面临的功课,什么时候该紧紧牵着孩子的手,什么时候该松开手让他们自己走。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具体情况来判断,但有一点可能是共通的,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比时刻把他们护在身后更重要。
杨阳洋现在在香港读书,距离家有一定距离,这种物理上的分离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从杨威的分享中能看出,儿子在逐渐适应独立生活,虽然过程中可能有不适应,但整体状态还算稳定。
这次泰国研学的“失联”事件,对杨威来说是个提醒,对其他家长来说也是个参考,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角色需要不断调整,从全方位的照顾者,到适时的陪伴者,再到最终的旁观者,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推进。
看了奥运冠军杨威因为儿子研学收手机而“失联”,从而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报道,网友们可是炸开了锅。
“这哪是爱孩子,分明是爱控制。孩子剪个头都要说‘背着我们’,这控制欲有点强啊。”
“世界冠军也逃不开中国式家长的毛病,什么事都想替孩子安排好,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用钉钉联系就为了防着刷短视频,这爹当得比班主任还累,孩子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换我我崩溃。”
“这次‘失联’是好事,给杨威上了一课,也给我们所有家长提了个醒:你不可能替孩子走完所有的路。”
“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你就能理解杨威的焦虑了。”
“他不是普通爸爸,他是世界冠军,他对孩子要求高、期望大,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才?”
“说控制欲的,可能没养过青春期的男孩,不管紧一点,玩游戏能玩到天亮,这都是血泪教训。”
“香港那种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孩子又小,当父母的担心太正常了,这不是控制,是责任。”
“说到底,还是父母把自己的价值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孩子成功了,才是自己教育的成功,所以不敢放手。”
“经济管控那个事,一个月3500在香港可能真不算多,孩子得算计着花钱,反而可能养成不好的金钱观。”
“最怕的就是这种‘为你好’式的爱,让人喘不过气,想反抗又有负罪感,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其实杨威能意识到问题,并且公开说出来,已经比很多家长强了,多少父母一辈子都不觉得自己有错。”
“我侄子就是这样,家里管得太严,考上大学后像脱缰的野马,挂科、沉迷游戏,就是因为以前被管傻了,完全没有自律能力。”
在您看来,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究竟是“无微不至的呵护”,还是“得体的退出”呢?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来源:观文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