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蒋介石设局,收到密电“他不敢来”,结果飞机竟降落重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2:59 1

摘要:1945年的中国,最值钱的是“和平”两个字,最要命的,也是这两个字。

1945年的中国,最值钱的是“和平”两个字,最要命的,也是这两个字。

抗战的枪声刚停,整个国家都盼着能喘口气,过几天安生日子。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战时首都重庆,三封十万火急的电报,硬是越过千山万水,送到了延安的窑洞里。

发报人,蒋介石;收报人,毛泽东。

电报内容客气得不行,就一件事:请毛先生来重庆,大家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国家的前途。

这茶,可不是那么好喝的。

蒋介石心里那本账,算得是清清楚楚。

那时候的他,家底厚实得很。

名义上,他是国家元首;手上,攥着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背后还有美国人撑腰。

日本一投降,他的头等大事就是赶紧派兵把那些大城市、交通要道都给占了。

可直接跟共产党撕破脸开打,名声不好听。

十四年仗打下来,老百姓都打怕了,谁再挑起内战,谁就是民族的罪人,国际上也说不过去。

所以,这三封电报,就是一个摆在明面上的局。

蒋介石算准了,延安那边兵微将寡,毛泽东肯定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跑到他蒋某人的地盘上来。

只要毛泽东不来,那“破坏和平、拒绝谈判”的黑锅,共产党就得背结实了。

到时候他再动手,就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师”,里子面子都有了。

这个算盘,打得确实精。

消息传到延安,窑洞里立马就炸了锅。

绝大多数人的想法,跟蒋介石预料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鸿门宴”吗?

去了,人就捏在人家手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不去,正好掉进人家的圈套,落下个不敢谈、不想和平的口实。

怎么看,都是个死胡同。

就在延安这边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重庆的蒋介石也没闲着,他需要确认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抗战那会儿派到延安的国民党联络参谋。

这些人名义上是盟友,实际上就是安插在家门口的探子。

一纸密令从重庆飞到延安,任务很明确:搞清楚毛泽东到底来不来。

这几位联络官领了命令,就开始在延安四处活动,今天找这个干部聊聊,明天跟那个群众拉拉家常。

他们仗着自己身份特殊,东打听西打听,得到的消息惊人地一致:延安从上到下,都觉得去重庆太危险,毛主席不可能去冒这个险。

这情报简直是雪中送炭。

几位参谋赶紧躲进屋里,打开美式电台,用最高级别的密码,把“毛泽东已决定拒绝赴渝”的“确切”消息发回了重庆。

他们自以为干得天衣无缝,可他们不知道,从他们打开电台的那一刻起,一双双眼睛就在暗处盯着他们。

他们的电波,早就被延安的技术侦察人员给截获了。

麻烦的是,国民党这套密码是美国货,破解难度极大。

想知道他们发了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到密码本。

可这些都是老牌特务,警惕性高得很,那本小册子看得比命都重,吃饭睡觉都揣在身上。

硬来肯定不行,只能用巧劲。

我们的人太了解这些国民党军官的德性了,平时养尊处优,就好那么几口。

于是,几场热热闹闹的舞会办了起来,几次丰盛的晚宴安排上了。

陕北的婆姨们扭起秧歌,桌上摆着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酒菜。

几杯酒下肚,几支舞跳下来,这些联-络官的警惕心就跟裤腰带一样,松了。

机会来了。

趁着他们离家赴宴的空档,我方情报人员像狸猫一样潜入他们的住处。

没有先进设备,就用最笨也是最管用的办法——人脑记忆加快速手抄。

前后就抓住了三次这样的机会,硬是把那本厚厚的密码本给一页不差地抄了下来。

从那以后,重庆发往延安的密电,在我们这边就跟看明码电报一样。

蒋介石收到的那些让他心花怒放的情报,其实都是我们想让他看到的情报。

一张看不见的网,已经从延安撒向了重庆。

当“毛泽东肯定不来”的密电摆在案头,蒋介石彻底放了心。

他立刻让中央广播电台把第三封邀请电报公之于众,一天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和平诚意”。

一时间,美国、苏联都出来说话了,国内的报纸也全是赞扬蒋委员长“虚怀若谷”的文章。

他设下的舆论陷阱,眼看就要完美收官。

可他千算万算,算漏了一点:他的对手,是毛泽东。

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把手里的烟在鞋底上捻灭,对大家说:“老蒋要消灭我们,这个心思是不会变的。

他现在喊和平,只是因为他的主力部队还在西南、西北的大后方,开到前线需要时间。

他这是在争取时间。”

一句话,就把蒋介石的老底给揭穿了。

既然蒋介石需要时间调兵遣将,那共产党同样需要时间来发动群众、部署军队。

更关键的是,既然蒋介石已经吃准了自己不敢去,那么“去”,就是一招釜底抽薪的险棋,也是唯一的活棋。

“我们去,就能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撕开他假和平的画皮,把政治上的主动权抢过来。

我们要告诉所有人,我们是真心想要和平的。”

这个决定,在当时不亚于晴天霹雳。

这不是逞英雄,而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当成棋子,去搅乱对手整个棋盘的战略反击。

1945年8月28日,延安机场。

当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身影出现在那架飞往重庆的飞机舷梯上时,来送行的干部群众,很多人眼圈都红了。

他们知道,这一去,不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谈出什么花来,而是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争取哪怕多一天的准备时间。

毛泽东真的来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重庆炸响。

蒋介石彻底懵了,他辛辛苦苦搭好的台子,本来准备自己唱一出“仁至义尽”的独角戏,结果主角居然自己登场了。

这下假戏必须真唱,原先准备好的、指责共产党破坏和平的各种稿子,一夜之间全成了废纸。

棋局的主动权,瞬间易手。

毛泽东一到重庆,立刻成了新闻焦点。

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文化名流,甚至外国记者,都对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老诗人柳亚子更是写诗称赞他有“弥天大勇”。

共产党一下子站到了道义和人心的制高点上。

蒋介石被架在火上烤,下不来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一边安排人跟毛泽东在谈判桌上磨时间,一边悄悄启动了他的B计划。

他给各个战区的司令长官连发密电,命令他们抓住毛泽东在重庆、共产党指挥不便的“天赐良机”,立刻向解放区发起猛攻,想在谈判的烟幕弹掩护下,用武力把问题解决了。

他在一封给阎锡山的密令最后,咬牙切齿地加上一句:“即以土匪清剿之”。

他那颗从未改变过的剿共之心,昭然若揭。

但他又算错了。

毛泽东在飞往重庆之前,就把军事上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在他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刘伯承、邓小平等我军将领也已经快马加鞭,奔赴了华北前线。

蒋介石在谈判桌后头调兵遣将,他不知道,他的对手早就料到了他会来这一手,一张更大的军事包围网,正在等着他的部队。

重庆的谈判桌上唇枪舌剑,谈判桌外,上党地区的炮火已经点燃。

一场更大的战争,在和平的烟幕下悄然开场。

那份签了字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就注定要被炮火撕碎。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贵译:《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来源:漫长历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