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8元吃饱、42元吃好”,这不是段子,是萨莉亚2024年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真实客单价。
“38元吃饱、42元吃好”,这不是段子,是萨莉亚2024年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真实客单价。
隔壁西餐厅一份意面就要89元,萨莉亚直接把牛排+意面+饮料套餐压到42元,还送你无限续的冰水。
消费者用脚投票——中国门店突破600家,Z世代占比4成,午市翻台5.8次,坪效8200元/㎡,等于每平米天天在印钞。
为什么它敢这么便宜,还能净赚52%?
秘密藏在三条“反常识”操作里。
第一条,把厨房变成工厂。
天津中央厨房每天凌晨3点开工,生菜切丝、牛肉分块、酱料灌装,全部按克称重。90%蔬菜订单农业直采,牛肉72小时周转,损耗压到1.2%,同行普遍5%以上。
说人话:别人扔掉的边角料,萨莉亚早算进成本里,省下来的就是利润。
第二条,把服务员变成“乐高”。
一家标准店68%是兼职,排班像拼积木:11:30饭点高峰15个人,14:00低谷只留5人,系统按客流自动排班,人力成本锁死在8万元/月。
同行请一个全职月薪5000,萨莉亚用两个兼职3000搞定,活没少干,钱省一半。
第三条,把预制菜做成“明牌”。
麻婆豆腐意面、四川风味牛排,全是中央厨房预调包,到店微波3分钟上桌。
萨莉亚不遮不掩,菜单背面大字写着“部分菜品采用中央厨房标准化制作”。
消费者反而吃安心——便宜、快、味道稳,比“现炒”但咸淡靠运气的隔壁家更靠谱。
调研显示,萨莉亚预制菜接受度高出行业27个百分点,Z世代直接把它当“意大利版沙县”。
便宜≠low,萨莉亚用数字化把“low”升级成“高效”。
2024年上线的“智能厨房4.0”,AI算法给每辆冷链车排最优路线,天津到燕郊门店原本4小时,现在2.8小时,运输时间砍30%,蔬菜更新鲜。
微信小程序点餐,顾客扫码→系统直达厨房→打印机自动出单,全程40秒,午市翻台5.8次,意味着一张桌子1小时能喂饱6拨人,同行只能翻3次。
更狠的是“第三空间”玩法。
14:00-17:00传统死档,萨莉亚靠“续杯自由”把座位使用率拉到58%。
大学生带电脑写论文、宝妈带娃吹空调、主播连麦直播,一杯8元奶茶能坐3小时。
表面亏了一杯饮料,实际摊薄了租金:房租按天算,座位多坐一个人就多赚一份钱,空着才是真亏。
下沉市场同样打“时间差”。
2023年新开的150家店,6成在徐州、绵阳这类二三线,房租只有一线城市1/3,客单价却降不到10%,利润直接翻倍。
当地年轻人第一次花38元吃到“西餐”,抖音打卡#人生第一块牛排#,流量自来水。
萨莉亚把“平价西餐”做成“社交货币”,比降价更有杀伤力。
看对手,再看自己,差距一目了然。
行业平均客单价112元,萨莉亚38元;行业平均坪效3500元,萨莉亚8200元;行业预制菜偷偷摸摸,萨莉亚明码标价。
成本端省、效率端快、需求端准,三线共振,才跑出52%净利率,把“便宜”做成一门高科技。
下一步,萨莉亚准备“更快更近”。
武汉第二中央厨房2025年投产,辐射华中;试点“卫星厨房”,把备餐前置到商圈地下室,成品由保温车配送,服务半径从3公里拉到8公里;联手美团上线“极速萨莉亚”,30分钟必达,超时免单。
外卖不再用门店现做,而是卫星厨房直发,成本再降8%,速度对标快餐。
意面38元送到家,还包配送,让瑞幸、肯德基都捏一把汗。
给餐饮人的三张作业纸
1. 成本不是“砍”出来的,是“算”出来的:把损耗、人效、周转全部数字化,省1%就是纯利。
2. 预制菜别躲躲闪闪,透明化反而降低信任成本,告诉顾客“我为什么这么做”,比“我多好”更有用。
3. 低价不是战略,高效才是:用系统替代人力,用数据替代经验,把省下来的成本让给消费者,形成“便宜—人多—更便宜”的正循环。
萨莉亚用22年时间证明:
当所有人都在讲消费升级,它把消费“降维”做成一门极致科学;当同行卷装修、卷概念,它卷的是“每一克牛肉、每一秒翻台”。
后疫情时代,钱包缩了,胃口没缩,谁能在38元里做出42分的满意,谁就能穿越周期。
下次再听到“便宜没好货”,不妨想想萨莉亚——不是便宜不行,是你还没把便宜做到极致。
来源:非凡火车Oi9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