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留学的孩子,都能顺利毕业,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真的撑不住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4:29 1

摘要:我接到的一个咨询电话,来自一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本科的大三学生。他说自己刚交完论文,连续几天没合眼。他说自己真的累了,学不进去,也看不到希望。

我接到的一个咨询电话,来自一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本科的大三学生。他说自己刚交完论文,连续几天没合眼。
他说自己真的累了,学不进去,也看不到希望。

一、节奏太快,喘不过气的大学生活

刚到加拿大那年,Ryan 一切都很兴奋。
校园很大,教授友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可到了第二学期,他开始频繁感到焦虑。

加拿大大学的学习节奏极快——
每学期 5 门课,每门课都有 reading、weekly quiz、paper、presentation、midterm 和 final。教授布置作业时不会讲细节,只会在课程大纲中冷静地写一句话:“Due next Monday.”

他告诉我,他第一次因为忘记上传论文被扣了 30%,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这里没人提醒你,也没人管你。”

比起国内的“课堂—笔记—考试”模式,加拿大的学习更像是一场持续拉扯的自我管理。
没有人监督,却每一步都需要责任感。
而对一个刚满 20 岁的孩子来说,这种节奏太快,也太孤独。

二、GPA一路下滑,他开始怀疑自己

大二那年,Ryan 的 GPA 从 3.3 掉到了 2.1。
他笑着说,“我已经不敢查成绩了。”

有一门必修课,他挂了两次。教授的讲课语速太快,概念太多,他几乎听不懂。即使去找助教问问题,也因为表达不清被误解成“没认真学”。
一次期中考,他花了整整两周准备,却只拿到 D。

那段时间,他变得越来越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不适合留学?”
“是不是我真的太笨?”

很多家长可能会以为,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够努力。
但事实是,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也在与焦虑、孤独、文化差异作斗争。
课堂上听不懂、论文写不出来、同学轻松拿A……这一切堆积起来,压垮的不是意志,而是信心。

三、选错专业,让学习变成一种煎熬

Ryan 读的是经济学。这个专业看起来体面,也容易获得家长认可。
但他坦白地说:“其实我一开始就不喜欢。”
他喜欢设计、喜欢创作,却因为父母说“设计没出路”,选择了一个“安全”的方向。

可当真正进入专业课程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提不起兴趣。
每一节课都像是在熬时间。
别人讨论模型时滔滔不绝,他只想快点结束。

于是他开始逃课、晚起、拖延。
心里明白不能这样,却也提不起动力。
这不是懒惰,而是对专业与现实的错位,让他陷入持续的心理疲惫。

四、心态崩溃,是大部分留学生的“隐形伤”

他跟我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恐惧,不是挂科,而是面对家长。
“我妈每次问我成绩,我都说挺好。其实我知道,如果这学期再挂一门,我可能真的毕业不了。”

他的情况并非个例。
很多留学生在外看似自由、独立,实际上心理状态岌岌可危。
他们在学业、语言、社交、签证、未来之间被逼到极限,却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心理压力逐渐累积到无法释放,很多学生会出现:

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拖延严重、对课程提不起兴趣;社交退缩、甚至拒绝沟通;部分学生会因焦虑休学、甚至选择回国。

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尤其在加拿大,学术压力与心理压力常常并行,许多大学虽然有心理辅导资源,但多数学生羞于求助。

五、大四将至,却看不到终点

现在的 Ryan,已经大三下学期。
GPA 只有 2.0 出头,如果再有一门课没过,他可能会被停学。
但比挂科更可怕的,是他对未来彻底失去了方向。

他开始反思:
“当初选这个专业是为了家长的期待,
但我一直在读一个我不喜欢的领域。”

在和他深入沟通后,我建议他考虑跨专业申请硕士项目,尝试把本科阶段的经验转化成新的方向。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原来我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六、写给家长的一句话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请记住:
很多留学生成绩不理想,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真的撑不住了。
他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思考、适应,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期望。

请不要用成绩单去衡量他们的努力,也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制造更多压力。
有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理解。

来源:海外杰尼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