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7000元餐厅停摆!高端餐饮遇冷,原因太现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0:36 1

摘要:还记得上海那家叫UltraVivid的餐厅吗? 人均7000元,每天只接待10位客人,预约要排三个月。 今年3月底,它突然宣布无限期闭店了。 消息传出时,朋友圈里几乎没人惊讶,反倒有人调侃:“这下终于不用纠结要不要去体验了。 ”

还记得上海那家叫UltraVivid的餐厅吗? 人均7000元,每天只接待10位客人,预约要排三个月。 今年3月底,它突然宣布无限期闭店了。 消息传出时,朋友圈里几乎没人惊讶,反倒有人调侃:“这下终于不用纠结要不要去体验了。 ”

就在UltraVivid关门的同一个月,上海那家曾用大象粪便做甜品的网红餐厅也被立案调查。 而去年10月,连鼎泰丰这样曾被评“世界十大美食餐厅”的品牌,都在北京、天津、青岛连续关闭了十几家店。 一碟卖60元的小笼包,终究没能扛过这个冬天。

这些动辄人均几千元的餐厅,曾经一位难求。 现在走进上海东平路那家人均近万的EHB北欧餐厅,会发现预约变得容易了。 服务员依然保持着专业微笑,但眼神里透着一丝焦虑,他们很清楚,愿意为一顿饭花掉普通人一个月工资的客人,正在快速消失。

去年4月,拿过黑珍珠认证的Opera餐厅突然倒闭,在餐饮圈引发了一场地震。 当时还有人为高端餐饮辩护,说这只是个别现象。 但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

这些餐厅的“高端”套路,如今在消费者眼中已经透明得像张白纸。价格自然是第一道门槛,人均500元只是起步价,上千元稀松平常。 但真正让消费者反感的,是那些故弄玄虚的用餐形式。

分子料理把食物变得面目全非看着像蛋黄,实则是小笼包;看着像洗洁精泡泡,其实是一口汤。某家餐厅甚至让客人啃食经过处理的树叶,美其名曰“回归自然”。 更夸张的是那家推出大象粪便甜品的餐厅,人均收费3888元,最后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查处。

这些餐厅还特别擅长制造“身份幻觉”。 米其林星星、黑珍珠钻石,或者某个常驻国外的“名厨背书”,都成了抬高价格的筹码。 上海某家三星餐厅曾宣传其主厨年薪高达9位数,后来被曝光该主厨常年不在国内,仅仅挂个名头。

这些套路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确实有效。 但现在,随便打开一个短视频平台,就能看到美食博主们深入后厨的探访。 某位博主曾拆解过一套标价2888元的分子料理套餐,发现食材成本不到300元。 视频发布后,那家餐厅的预约量直接腰斩。

消费者变得不好糊弄了。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人会在购物时反复比价,近四成会主动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变穷了,而是他们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可以为了品质支付溢价,但拒绝为虚名缴纳智商税。

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餐饮领域。 看看身边的商场就知道了:以前排队买戴森吹风机的年轻人,现在转而追捧国产品牌。 一个戴森吹风机卖四五千元,而功能相似的国产品牌只需要三分之一的价格。 戴森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吹风机销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吸尘器的市场份额更是直接被腰斩。

咖啡市场也在经历同样的变革。 星巴克的门店增长明显放缓,反倒是瑞幸、库迪这些均价10元左右的品牌越开越多。一位90后消费者说得很直白:“咖啡就是提神饮料,为什么要为logo多付30元? ”

就连高端餐饮圈内部,也开始自我调整。 客单价曾经两三千的金荣记,最近推出了288元和398元的“穷鬼套餐”。 虽然这个价格对真正的打工族来说依然不菲,但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高高在上的高端餐饮,终于不得不低头看路了。

美团数据显示,平台上500元以下的餐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而高端餐厅的占比持续萎缩。 这个数据背后,是无数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选择。 大家不再愿意为虚无的“面子”买单,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用餐体验。

这种理性消费的趋势,在奶茶行业同样明显。 三四年前,30元以上的进口奶茶店还门庭若市,现在最火爆的是10-15元的平价品牌。 消费者发现,多花20元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品质提升,反而让简单的喝奶茶行为变得负担重重。

服装领域更是如此。 曾经被视为身份象征的国际大牌,现在销量持续下滑。 反而是价格亲民、质量过硬的国潮品牌卖得越来越好。 年轻人不再把logo穿在身上,更愿意用混搭展现个人风格。

智萌咨询今年初的调研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把“真实价值”作为购物时的首要考量因素,“洋气标签”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这意味着,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正在终结。

餐饮行业的变革最为剧烈。曾经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的UltraVivid关门后,其主厨接受采访时仍坚持认为:“真正懂得欣赏高端餐饮的客人永远存在。 ”但现实是,就连他最忠实的客户,也开始转向那些定价更合理的日料店和私房菜。

高端餐饮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客流量减少上,还反映在员工流动率上。 某家人均3000元的餐厅经理透露,去年以来,他们的服务员流失率超过50%。 “优秀的服务人员都流向中端餐厅了,那边客流量大,小费反而更多。 ”

供应商的态度也在转变。一位专供高端餐厅的食材商说,他现在更愿意和中端餐厅合作:“高端餐厅结账周期长,要求又多。 中端餐厅虽然单价低,但走量大,回款快,总体利润反而更高。 ”

这种变化让整个餐饮产业链都在重新洗牌。 曾经专门为高端餐厅定制餐具的厂商,现在开始接中端餐厅的订单。 一位厂商苦笑道:“以前我们一套餐具卖几千元,现在几百元的订单也要认真对待。

消费理性的浪潮甚至改变了餐饮培训行业。那些专门教授分子料理、法式摆盘的培训机构,报名人数断崖式下跌。 反倒是教授家常菜、地方小吃的培训班越来越火爆。

餐饮投资圈的风向标同样在转。 一位专注餐饮赛道的投资人坦言,他们已经半年没有看过任何高端餐饮项目了。 “现在看的都是人均150元以下,有复制潜力的模型。 高端餐饮的估值体系已经崩溃了。 ”

大数据描绘的图景更加清晰。 根据餐饮平台的数据分析,2023年以来,“性价比”一词在餐厅评论中的出现频率提升了三倍。 消费者不仅用钱包投票,还在用评论表达自己的态度。

餐饮行业的这些变化,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某条关于UltraVivid闭店的微博下面,点赞最高的评论是:“终于不用被人均消费吓哭了。 ”这条评论获得了超过3万的点赞。

线下消费场景同样在印证这种趋势。周末的商场餐饮楼层,排队最长的不再是那些装修奢华的高端餐厅,而是人均百元左右的特色菜馆。 一家江浙菜餐厅的店长说,他们翻台率最高纪录是一张桌子翻了八次。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高端餐厅的转型显得格外艰难。 某家曾经人均2000元的餐厅,尝试推出888元的套餐后,老顾客抱怨“掉价”,新顾客却依然觉得“太贵”,最终陷入两难境地。

餐饮顾问行业因此迎来了新的商机。 一位资深顾问透露,最近接到的项目,八成都是帮助高端餐厅重新定位。 “但要说服老板们把价格真正降下来,比想象中难得多。 他们总还抱着过去的辉煌不放。 ”

就连外卖市场也在经历消费分层。数据显示,80元以上的高端外卖订单量同比下跌了25%,而30-50元区间的品质外卖增长了40%。 白领们宁愿点两份精致的工作餐,也不愿为一顿华而不实的大餐买单。

这种理性消费的潮流,甚至影响了餐饮相关的文化产业。 美食纪录片的点击数据显示,介绍街头小吃的内容播放量,是高端餐厅探店视频的五倍以上。 观众用点击率投票,表达了对真实、平民化美食的偏爱。

餐饮评论界的声音也在改变。某位知名美食评论家坦言,他最近打高分的餐厅,人均消费都在300元以下。 “不是因为预算有限,而是发现这个价位段的餐厅,反而更能体现出厨师的功力和诚意。 ”

消费端的变化最终传导到了生产端。 一位经营有机农场的负责人说,他们供应给高端餐厅的订单量减少了30%,但通过社群直营的销售额却增长了一倍。 “消费者更相信亲眼所见的种植过程,而不是餐厅编造的故事。

在餐饮人才市场,曾经的“米其林光环”正在失效。一位从三星餐厅离职的厨师说,他去面试新工作时,对方更关心他能不能设计出受欢迎的平价菜品,而不是会多少种分子料理技术。

餐饮协会的调研数据描绘出更完整的图景:2023年,人均消费800元以上的餐厅,客流量平均下降38%,而人均150-300元的餐厅,客流量平均增长22%。 这两个数字之间的落差,就是消费理性化的具体体现。

就连餐厅的装修风格都在顺应这股潮流。某家新开业的中端餐厅老板说,他们特意保留了部分未打磨的墙面,“现在的消费者反感过度装修,觉得那部分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菜价上”。

支付平台的数据同样佐证了这种变化。 根据支付宝的统计,2023年餐饮类交易中,单笔支付金额在200元以下的订单占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 消费者正在用一次次的扫码支付,重塑整个餐饮市场的格局。

餐饮媒体的内容取向也随之调整。 某美食杂志主编透露,他们现在报道的餐厅,人均消费基本控制在500元以内。 “不是我们不想报道更贵的,而是读者对高价餐厅的内容完全失去了兴趣。

在餐饮培训学校,课程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 校长说,他们新增了“成本控制”和“大众菜品创新”两门必修课,而原本的“高端餐饮运营”则改为选修课。 “要顺应市场趋势培养学生。 ”

这种变革如此深入,以至于改变了商业地产的招商策略。某购物中心招商负责人坦言,他们正在主动调整餐饮业态配比,将高端餐厅的面积压缩,转而引进更多大众餐饮品牌。 “客流才是商场最看重的。 ”

餐饮设计公司也在适应新趋势。 一位设计师说,最近接到的项目,预算最高的是那些人均300元左右的餐厅。 “老板们愿意在环境上投入,但要求每一分钱都要让顾客直观感受到价值。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变化同样明显。 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对高端餐厅的检查更加严格。 “因为消费者对高价餐厅有了更高期待,投诉量反而比普通餐厅要多。 ”

餐饮软件开发商的业务重点也在转移。 某知名餐饮SaaS系统的销售数据显示,中端餐厅的续费率比高端餐厅高出20个百分点。 “活得好的餐厅,才是我们最好的客户。 ”

这种理性消费的趋势,甚至影响了餐饮相关的节庆消费。 某婚庆公司负责人说,新人现在更愿意选择人均500元左右的婚宴场地,而不是过去追求的人均千元以上的五星级酒店。 “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蜜月旅行上,显得更实在。 ”

在餐饮科研领域,研究方向也在调整。一位食品科学教授说,他们现在更关注如何提升普通食材的利用率,“而不是像前几年那样,一味追求高端食材的保鲜技术”。

餐饮文化的传播方式同样在变。 某出版社编辑发现,介绍家常菜制作的书籍销量逆势上涨,而高端餐厅的食谱集则严重滞销。 “读者想要的是回家就能做的美食,而不是只能在餐厅享用的艺术品。 ”

餐饮就业市场的数据同样说明问题。 招聘网站统计显示,2023年高端餐厅的招聘岗位数量减少了45%,而大众餐饮的招聘需求增长了32%。就业市场如实反映着行业的冷暖。

在餐饮设备租赁行业,老板们明显感觉到变化。 一位设备商说,现在最抢手的是适用于中小餐厅的中档设备,“那些专门服务高端餐厅的顶级设备,已经半年没租出去过了”。

这种消费观念转型如此彻底,以至于改变了城市的美食地图。 美食App的热门搜索词显示,曾经备受追捧的高端餐厅聚集区,热度下降了40%,而那些隐藏着特色小店的街区,搜索量翻了一番。

餐饮投资促进机构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 2023年,新注册的餐饮企业中,定位高端的占比不到10%,而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占到六成以上。 创业者的选择,往往最能预示行业的未来走向。

国际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也在调整。 某法餐品牌在进入上海时,主动将人均消费从原本规划的1800元下调到980元。 其亚洲区总裁坦言:“我们研究了市场数据,发现必须重新定位。 ”

在餐饮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学校调整了课程大纲。 校长说,他们减少了法餐、意餐等高端菜系的教学时长,增加了中式快餐、地方小吃等实用内容。 “要为学生就业负责。

餐饮会展行业同样感受到这股寒流。 今年举办的国际美食博览会上,高端餐饮展区的参观人数比去年减少了一半,而平价创新食品展区却人山人海。 参展商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明年的布展方案。

在餐饮物流领域,订单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位冷链物流负责人说,他们运送的高端食材货量下降了25%,而中端餐厅的常规食材货量稳定增长。“现在的餐厅更注重食材的稳定性,而不是稀缺性。 ”

这种变革甚至影响了餐饮相关的艺术创作。 一位美食摄影师说,最近接到的拍摄需求,都是要突出菜品的烟火气和温度感,“而不是像前几年那样,追求那种冷冰冰的‘高级感’”。

餐饮行业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用数据记录了这场变革。 报告显示,2023年盈利能力最强的餐厅,集中在人均150-400元这个区间。 “这个价格带既能保证品质,又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

在餐饮知识产权领域,申请趋势也在变化。 商标代理人说,今年注册的餐厅品牌名称,更倾向于亲切、接地气的风格,“那些刻意营造距离感的高端品牌名明显减少了”。

餐饮垃圾处理行业的数据同样折射出市场变化。 某处理公司经理发现,来自高端餐厅的厨余垃圾量减少了30%,“这说明他们的客流量确实在下滑”。

来源:甜点党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