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专业彻底凉了!月薪从1-5万跌至3000,毕业生扎堆转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14:46 1

摘要:“当年挤破头考进热门专业,以为毕业就能拿高薪,没想到现在3000块的工作都要抢。”2025年秋招季,一位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生在求职论坛的吐槽,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当年挤破头考进热门专业,以为毕业就能拿高薪,没想到现在3000块的工作都要抢。”2025年秋招季,一位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生在求职论坛的吐槽,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放在几年前,艺术设计、新闻传播这类专业还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资深设计师月薪1-5万很常见,头部媒体记者的薪资也能轻松过万。但2025年的就业数据却给了现实一记重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届生平均起薪跌至3800元,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起薪集中在3000-5000元区间,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甚至不足30%。更直观的是高校的专业调整信号——仅2025年,湖南文理学院就停招16个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直接撤销了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等4个艺术专业。

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些曾经的高薪专业为啥突然“降温”?2025年的就业市场到底在变什么?已经学了这些专业的学生该咋办?准备选专业的考生又该避开哪些坑?

一、三大专业“遇冷”实录:从高薪热门到求职难

不是所有专业都在走下坡路,但这三类专业的“落差感”尤其明显,从招聘数据到薪资水平,都能看出实打实的变化。

1. 艺术设计类:从“万元月薪”到“低价内卷”

前几年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红火时,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根本不愁找工作。互联网公司的UI设计师起薪就能过万,房地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师月薪2-3万很常见。但2025年的情况完全不同:

岗位量骤减:房地产行业收缩导致环境设计岗位需求同比下降42%,互联网公司裁员潮后,UI/UX设计岗位招聘量减少35%。

薪资腰斩:BOSS直聘2025年9月数据显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届生平均起薪3800元,比2022年的8500元跌了近六成。有的小公司甚至开出3000元月薪,还要求“会PS、AI、C4D,能熬夜加班”。

竞争白热化:681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每年超20万毕业生涌入市场,而2025年相关岗位仅招5.8万人,平均4个人抢一个职位。

2. 新闻传播类:从“无冕之王”到“通稿小编”

“学新闻能当记者、进电视台”的老观念,早就跟不上市场变化了。2025年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正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

供给严重过剩:全国有681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每年约23万毕业生,而传统媒体和正规新媒体的招聘名额加起来不足8万。

薪资拉胯:应届生平均起薪5000-8000元,能拿到1万以上的不足5%。浙江大学一名新闻学女生在招聘会上提“年薪15万加双休”,直接被HR沉默以对,反观同场男生“月薪6000可加班”的诉求更受青睐。

能力不匹配:某传媒公司HR直言,80%的新闻专业课程是理论,学生毕业连采访提纲都不会写,更别提剪视频、做流量分析了,只能做些没人看的通稿撰写工作。

3. 生物科学类:从“科研梦”到“药店卖药”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骗了不少人,2025年的生物专业毕业生,正经历“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

就业率垫底:生物科学类专业就业率不足30%,稳坐“劝退界天花板”,很多本科生毕业只能去药店卖药、当实验室助理。

薪资没竞争力:实验助理岗位月薪普遍4000-5000元,即使是硕士毕业,非研发岗薪资也难超8000元。要知道,这个专业本科读4年,很多人为了就业还得读研3年,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 学历门槛极高:想进研发岗(比如基因编辑、疫苗研发)至少要硕士学历,核心团队更是非博士不用,传统学术岗位竞争比例高达1:50。

二、专业“遇冷”病根:不是专业没用,是市场变了

这些专业从热门到冷清,不是因为“专业本身没用”,而是行业趋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三者脱节了,2025年的几个新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

1. 行业收缩:传统需求端“塌了”

很多专业的热度本就绑定着特定行业,一旦行业降温,就业自然受冲击。2024年以来,房地产、传统媒体、部分互联网领域增速放缓,直接砍断了相关专业的岗位供给:

房地产行业调整后,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岗位减少超40%;

传统报纸、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下滑,采编岗位招聘量连年缩减,2025年国考中新传专业岗位数仅排第12位;

互联网平台从“扩张”转“收缩”,设计、运营等岗位不再大规模招人,反而更倾向招有经验的老员工。

2. 高校“跟风办学”:毕业生质量跟不上

行业在变,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没跟上,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水土不服”。2025年湖南文理学院的专业调整就能说明问题——学校2023年还有67个本科专业,到2025年直接砍到47个,2027年还要再停招29个,核心原因就是这些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比如新闻专业,还在教十几年前的“新闻采写编评”理论,却没开短视频制作、流量运营等实操课程;艺术设计专业重美学轻技术,学生不会用智能设计工具,自然拼不过掌握AI技能的竞争者。

3. 市场需求转向:“复合型技能”成硬通货

2025年的就业市场,早就不缺“单一专业人才”了,更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应届生岗位需求来看,电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需求增速超10%,算法工程师、嵌入式开发等岗位薪资居高不下,但这些岗位都要求“专业对口+实操能力”。

反观遇冷的专业,恰恰缺了“技能抓手”:生物科学本科没教Python和基因组数据处理,没法胜任生物信息岗;新闻专业没教视频剪辑,跟不上自媒体需求;艺术设计没结合AI工具,效率比不过“AI+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三、现状破局:已经学了这些专业,该咋自救?

不是学了这些专业就“没救了”,2025年的就业数据里,也藏着转型的机会。关键是别死磕“专业对口”,主动补技能、找方向。

1. 艺术设计类:绑定“新赛道”,用技能换机会

艺术设计不是没需求了,而是传统需求少了,新兴需求正在爆发。可以瞄准这两个方向:

技术+设计:学AI辅助设计工具(比如Midjourney、Figma),转型“智能设计岗”。现在很多企业需要能快速出图的设计师,掌握AI工具的人薪资能比传统设计师高30%。

行业+设计:往新能源、智能硬件等热门行业靠,比如做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智能设备UI设计。这些行业缺懂设计的人,且薪资比传统行业高不少。

湖南文理学院2027年新增的“智能建造”专业,就是把设计和智能制造结合,这类交叉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2. 新闻传播类:放弃“记者梦”,转向“实战岗”

新闻专业的“媒介素养”其实是隐形优势,关键是把它转化为市场需要的能力:

转新媒体运营:补学短视频剪辑、直播策划、数据分析技能,去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做内容运营。这类岗位对专业限制少,且2025年需求增速达15%,应届生起薪能到6000-8000元。

走“行业媒体”路线:去新能源、医疗等热门行业的企业做品牌宣传,既用得上新闻功底,又能积累行业资源,后续转行业岗位也更容易。

有教育专家就指出,新闻专业培养的媒介素养,在转型高阶岗位时会释放潜力,别困在“传统记者”的执念里。

3. 生物科学类:要么“读到底”,要么“早转型”

生物专业的分化很明显,要么走科研路,要么趁早转方向:

深耕科研:如果对生物感兴趣,一定要读研考博,瞄准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热门领域,提前学GMP规范、专利撰写等产业需要的技能。这类岗位需求同比增长40%,博士毕业薪资能到20万以上。

跨考/辅修转型:本科阶段辅修计算机,转生物信息岗;或跨考会计、法律,进入医药企业做财务、法务,这些岗位既沾行业光,又不用拼高学历。

四、2026考生避坑指南:选专业别踩这3个雷

对准备选专业的考生来说,2025年的专业调整和就业数据,就是最实在的“避坑手册”。选专业时,记住这3条原则,能少走很多弯路。

1. 别信“热门神话”,盯紧“行业趋势”

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只有永远的趋势行业。选专业前,先查三个数据:

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增长数据”,优先选增速超5%的行业(比如电子半导体、新能源);

教育部的“专业撤销名单”,像2025年被多所高校撤销的音乐学、环境设计,尽量避开;

招聘平台的“岗位需求报告”,看目标专业的岗位量和薪资趋势,避免选“岗位量逐年下降”的专业。

2. 优先“交叉专业”,避开“单一文科”

2025年的就业市场,“交叉专业”更吃香。比如同样是传媒领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率超90%,比纯新闻学高不少,因为它融合了内容生产和技术能力。

湖南文理学院2027年新增的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专业,都是“生物+技术”“生物+数据”的交叉方向,这类专业能对接产业需求,就业更有保障。

3. 别靠“兴趣选专业”,要“兴趣+技能”结合

兴趣很重要,但不能只看兴趣。如果对艺术感兴趣,别只选纯美术专业,选“艺术设计+AI”的方向;如果喜欢生物,选“生物+计算机”的生物信息专业。

就像一位教育博主说的:“没有绝对的坏专业,只有不会规划的人。”选专业时多问一句:“这个专业能让我掌握什么硬技能?”有技能打底,就算行业变了,也能有转型的底气。

最后总结:专业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2025年这些专业的“遇冷”,其实是就业市场越来越理性的表现——不再为“虚头巴脑”的专业光环买单,更看重实实在在的技能和价值。

对已经学了这些专业的人来说,别焦虑,更别躺平。艺术设计可以绑定新行业,新闻可以转新媒体,生物可以补技能,只要主动求变,就不会被市场淘汰。对准备选专业的人来说,别盲目跟风,多查数据、看趋势,选“有技能、对接产业”的专业,比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更重要。

说到底,专业只是人生的“第一块拼图”,不是全部。真正决定就业的,是你在大学期间积累的技能、培养的能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适应力。不管选了哪个专业,把自己打造成“不可替代的人”,才是永远的铁饭碗。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