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发表于《La radiologia medica》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CT引导下经皮MWA治疗VATS术后残留GGN型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该研究纳入了来自5家医院的216例患者,共216个残留GGN病灶,接受了235次MWA治疗。
(一)话题引出的原因
今天早上刷到一篇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2025年发表于《La radiologia medica》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CT引导下经皮MWA治疗VATS术后残留GGN型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该研究纳入了来自5家医院的216例患者,共216个残留GGN病灶,接受了235次MWA治疗。
研究中纳入的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看了这样的研究文章,是不是非常心动?肺结节患者怕开刀,终于又迎来消融与手术效果相当,而且3年无局部进展生存率(LPFS)96.3%;5年总生存率(OS)96.3%;5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100%。此后完全可以针对磨玻璃结节选择消融而非手术作为首选。既保留了更多肺功能、又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局磨一根针就解决问题,还可反复实施。
(二)磨玻璃肺癌不同于传统肺癌是我们辩证看待新兴诊疗手段基础
我在很多年前就提出“磨玻璃肺癌是不同于传统肺癌的一类的新的疾病”,并呼吁给磨玻璃肺癌重新命名,建议叫“肺毛瘤”,意为“怕它个毛呀”。还反复建议应该出台针对磨玻璃肺癌的专用指南,以区别传统肺癌。(点击链接:1、个人观点(2020.6.21):以磨玻璃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其生物学行为可能有别于传统肺癌,中国可以做的更多!2、问诊分析(2024.11.27):多发磨玻璃结节导致大量结友过度焦虑,重新命名让其区别于传统肺癌已经刻不容缓!)
我的2020年时就觉得纯磨玻璃表现的早期肺癌会不会是一种独立的新的疾病?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从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是否手术、药物治疗、基因突变、手术方式等各方面都抛开传统肺癌的束缚,重新定义!
2024年的这篇文章中不是我第一次建议将磨玻璃肺癌命名为“肺毛瘤”,只是再一次强调呼吁,因为将磨玻璃结节归类到肺癌的定义之内(虽然病理上显微镜下看到癌细胞)已经严重影响广大结友的生活、工作、交友,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经济在这件事情上。可它明明有别于传统观念里大家谈“癌”色变的肺癌。
近期两篇文章揭示了磨玻璃肺癌非常惰性、可长期随访的特性。一篇是2025年发表在《CHEST》杂志上的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The Growth of Screening-Detected Pure Ground-Glass Nodules Following 10 Years of Stability》(《经筛查发现的纯磨玻璃结节在稳定 10 年后的生长情况》):该研究用 16年的跟踪数据给出了关键答案,针对 “筛查发现的纯磨玻璃结节” 的研究显示:在 135 个 pGGNs 中,有 23 个(17.0%)出现了生长。从发现到首次检测到生长的中位时间是 71 个月(约 6 年)。也就是说pGGNs 在长期随访中有近五分之一会出现变化。其生长时间的分布:5 年内生长:8 个(34.8%);5-10 年生长:12 个(52.2%);10 年以上生长:3 个(13.0%)。即便是稳定10年的pGGNs,仍有3.9% 会在之后出现生长。但我们如果反过来看,也可以说:纯磨玻璃结节长期随访达16年,83%的仍保持稳定没有进展。纯磨玻璃结节的肺癌还有必要发现即手术或发现即消融等积极处理吗?另一篇文章马上就来了,2025年10月7日发表于《Radiology》的文章“磨玻璃结节CT随访与手术治疗的10年生存结果比较”表明随访与立即手术并无差异:该研究基于大样本(684例患者的1003个磨玻璃结节)及长达10年的随访,首次明确证实磨玻璃结节(包括随访期间体积增大的结节)采用CT随访与手术治疗的10年总生存期分别为94.7%和97.6%,以及7年无复发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异。这篇文章表明检查发现磨玻璃结节只随访或就手术,随访10年并没有差别!
还有国家卫健委肺癌诊断指南或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都指出,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100%,而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肺癌约等于贴壁生长的腺癌,而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都是贴壁生长为主型,甚至包括部分浸润性腺癌也会是以贴壁生长为主,其预后几乎等同于微浸润性腺癌。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说只要是纯磨玻璃密度结节为表现的肺癌,基本上切了就是治愈(以五年生存率或无复发生存或肺癌特异性生存率计),其实有许多文献即使是10年计,也是不会复发转移的。
综合以上几条最重要的结论就是:1、纯磨玻璃为表现的肺结节发现即手术或只随访,观察10年效果没有区别;2、纯磨玻璃为表现的肺结节随访16年,有83%保持稳定,特异性生存率那肯定是100%;3、如果纯磨玻璃结节了接受了手术,切除就是临床治愈。
(三)基于前述的认识再来看消融治疗效果优秀的说法是否科学合理
基于前文所述,若是纯磨玻璃密度的肺癌,没有出现实性成分之前根本不必处理干预,此时若予以干预处理,不管手术切除、消融、吃中药、吃靶向药、吃民间散结的偏方等等,都是完全得以控制,统计五年生存率、五年无复发生存率、五年特异性生存率均会是100%的。连不用处理,只随访都是100%,还谈何对其干预处理会不是100%?如果有这样的理解 ,那我们是否可会发表更多的文章来论证自己方法的可靠与有效,均与手术相比,不劣于或等效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比如:1、消融与手术用于早期磨玻璃肺癌疗效的比较:结论是五年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都是100%,消融可以替代手术;2、中药方剂用于早期磨玻璃肺癌的疗效与手术的比较:结论是五年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都是100%,中药方剂可以替代手术,以后连消融也不需要了,吃中药更加无创;3、对于多原发早期肺癌,主病灶切除病理证实腺癌合并基因突变的,口服靶向药对于次病灶的控制率100%:因为即使只随访,那些次病灶长达16年随访也有83%不进展,吃了靶向药要么稳定控制,要么吸收好转,那不就是靶向药的功劳吗?4、民间偏方治疗磨玻璃肺癌效果不亚于手术:吃偏方五年,甚至十年生存率也是100%,手术后五年生存率或十年生存率也是100%,那不就是效果一样嘛!
如此情况再拓展,气功治疗、食疗、锻炼、有氧运动、远足、谈情话爱、喝药酒,哪一项,任何一项包装成对身体有益的,都可以控制与治疗肺结节,或者说预防其发展。这不是十分滑稽吗?只要正规文献发表,治疗方法能医保报销,这将可能导致数以万亿计的医疗费用支出,而事实上是无效的治疗,或根本还不必干预治疗的结节。而且影响数以万计的结友,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各方面。
(四)《叶建明说结节》的关键意思
我并不是反对消融,也认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中药治疗在肺结节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是全盘否定,但是一定要辩证的看待,相关的疗效分析一定要有更细致的分层,选择好适应证,严格把握不同治疗手段的指征,避免过度美化或神化某种治疗手段。因为磨玻璃肺癌本身惰性、发展慢、观察窗口期长,你完全不理它都能活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年,仍用三年无复发生存、五年无复发生存来说事并不科学。连手术都可能并非是必须的,虽然指南仍白纸黑字写着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解剖性肺切除术。而磨玻璃结节随访过持续存在的,瘤肺边界清楚的基本上都是早期肺癌范畴的病变(包括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个人认为,以后必将往我设想的靠近:
1、纯磨玻璃结节除非短时间内显著增大或增大后要加大切除范围,只需随访不需手术,当然也不需消融或立体定向放疗,更不需要吃靶向药或化疗等针对肺癌的治疗;
2、混合磨玻璃结节考虑肺癌的,需要干预处理,但最佳仍得实性成分占比接受25%,因为小于此数值的影像学上可判定为非侵袭性。但这要医生理念、患者认知、医疗鉴定等各方能统一意见才行,否则有实性成分出现是干预的时机;
3、多发磨玻璃结节无法都通过手术切除的情况下,以最小的切除范围解决最主要的病灶才是更为合理的策略。次病灶也有实性成分而却无法也手术时,消融控制或指南推荐的立体定向放疗是合适的指征。若本身无法耐受手术,则主病灶也是消融或SBRT;
4、多发结节主病灶是传统肺癌且符合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指征,次病灶或许会同期获益;主病灶是传统肺癌且存在基因突变并有靶向药可用,次病灶是磨玻璃肺癌并随访中或同时也出现了风险而身体无法耐受再手术,尤其是次病灶多发多到其他局部措施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靶向治疗是可以考虑的方案之一;
5、当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多达几十处,上百处,犹如满天繁星的时候,因为任何的局部治疗手段都解决不了、目前,针对中晚期肺癌的全身治疗手段也没有必要给。对于这类病例,中医中药的治疗是相对合适的手段。因为中药的作用机制、理论体系不同于西医,甚至可能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胃肠息肉,以及体表小肿块,在中医的理论当中形成的机制都是类似的,虽然不能抱太大的希望,但试试看都何妨呢?
总之一句话:磨玻璃肺癌不同于传统肺癌,应该定义为一类新的疾病,针对此类肺癌的治疗,新的手段与技术推广要慎重,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存期来评估比较治疗效果不合理,看着很科学,其实不科学。
来源:叶建明说结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