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泽连斯基表示自己愿意谈和平,但是地点不能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就等于两层意思:谈可以,但是不能让对方在自己的地盘上牵着鼻子走。是态度还是真求和,得放在大背景里看。
10月28日,泽连斯基表示自己愿意谈和平,但是地点不能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就等于两层意思:谈可以,但是不能让对方在自己的地盘上牵着鼻子走。是态度还是真求和,得放在大背景里看。
根子不在2022年,而在于2014年:乌政局巨震,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克里米亚被俄吞并;东乌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闹分离,背后势力显而易见。两份明斯克协议纸上留有字,地上还有炮声,仇怨堆积到2022年才开始全部开打。
战线僵持两年多。俄罗斯在严厉制裁下靠油气对华对印出口维持命脉,没到崩盘;最新盘点说它控制乌占19%领土,今年上半年还是每月吃掉百来平方英里。乌克兰则是债台高筑,GDP快被吃完了,基础设施毁坏一半以上,2023年在扎波罗热、赫尔松方向的攻势推进迟缓,弹药、人力都捉襟见肘,打一仗累一拍,高度依赖美欧援助。
10月战事依旧急切:23号乌军放出接近两百架无人机去袭击俄罗斯境内,包含莫斯科;25号俄罗斯军队凭借恶劣天气展开机械化突击却遭遇失败;26到27号俄罗斯方面高调提及“核动力巡航导弹”Burevestnik的测试情况,西方媒体称其为“飞行切尔诺贝利”,关于核风险的话题再次被推上台面。
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这次表态不像虚火。他说只要能谈出结果,地方可商量,就是俄白不行,要保安全和体面;匈牙利不拒,塞尔维亚也说可调,多留些门道和余地。同时他设定了关键门槛:谈判从当前实际控制线起步,不把俄先撤军当作前提,这跟俄“先撤再谈”正面冲突。背后是动员国内困难、前线消耗和政治交代。他也肯定了特朗普“按现有的边界停火”,就是要把美国“拉到墙里面去”的想法;对美国的要求,是继续加强对俄制裁,而对欧洲,则要求在未来两三年能够提供可以预见,可以实现的资金支持。
和平能否到来,欧洲的态度和执行力至关重要。欧洲对乌支持口号响亮,落实却常打折,德法军费占比约2%,能力有限,德国主战坦克援助迟疑,匈牙利屡卡欧盟援乌方案,波兰军费占比超4%,大量购美武器、接纳难民,姿态强硬,谋区域话语权。
8月30日,白宫官员点名欧洲领导人“拖长战争”;9月24日,俄外长拉夫罗夫也称欧洲与乌“共同拉长战线”;特朗普则称欧洲“不认真”地推动和平。不同立场的指责口径相同,现实是欧洲想削弱俄罗斯,但又不想真掏钱,陷入算计与承担的两难境地。能源危机推高通胀,德国制造承压,产业外流美中。10月23日欧盟峰会提及2026 - 2027年对乌资金保障,但1400亿欧元贷款拖延,承诺的350亿欧元安全援助未完全落实,意总理梅洛尼称动用俄被冻结资产需符合法律程序,客观上又增添一道阻碍。
这场消耗战拖得越久,三方付出的不只是家底,更是耐心:乌克兰失人、失地、失社会韧性;俄罗斯失兵、失财、失国际信誉;欧洲被高能源价、高通胀和去工业化反噬。值不值得的拷问无处不在:不想现在就买单,但又不能一直流血。
“现在就谈”不是纸上谈兵。泽连斯基排除俄白场地、对匈塞留门、以现状线起步,属于“慢动作”降温,既给对手也给国内留台阶。俄若坚持撤军前置,球就被踢回去;欧洲若继续犹豫,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单薄。真正要紧的是欧洲能不能统一立场,能不能说到做到,能不能给美国提供可预期的安全和财政支持。核风险被重新点亮,“谈”能降温,“拖”只会升温。摆在欧洲面前的选择题很简单,是愿意为“和平”付出更真实、更持久的成本。
乌克兰也要把话说清楚:征兵这道坎硬生生,前线人累得肉眼可见,社会忍耐极限存在限制,从现控制线位置起步或许是拿短期停火的务实办法。特朗普的“现边界停火”提供一个政治下台阶;美国在国会拧紧制裁,欧洲把两三年的资金保障落纸上落账本,和平才不只是标题里的热词。
谈判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开门的,一连串的细节,地点、参与方、议程、监督机制,都要“硬”。排除俄白,不光是安全,也是舆论和体面,匈牙利,塞尔维亚未必政治正确,但把双方拉到桌边就有意义。现在最务实的不是在场边争高低,而是把“停火”从话里按进文本,再按到地上。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