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带货神童”:英语变现的惊喜与成长的隐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9:44 1

摘要:当12岁的李若熙用流利英语与外商敲定文具订单,那句“50盒以上可享折扣,微信详谈”的商务回应,让这段短视频在网络迅速走红 。这个佛山初一学生不仅凭借高中水平的词汇量和PET证书加持,帮父母的文具店创下十多万元销售额,更赚回了多年英语培训费,成为网友口中“语言学

当12岁的李若熙用流利英语与外商敲定文具订单,那句“50盒以上可享折扣,微信详谈”的商务回应,让这段短视频在网络迅速走红 。这个佛山初一学生不仅凭借高中水平的词汇量和PET证书加持,帮父母的文具店创下十多万元销售额,更赚回了多年英语培训费,成为网友口中“语言学以致用的典范”。然而,这场“神童带货”的热闹背后,既藏着教育实践的惊喜,也折射出未成年人商业参与的深层争议。

李若熙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长期积累与实践场景结合的结果。从一年级开始,她每天坚持25分钟线上外教课,借助APP刷单词、读绘本,五年深耕才练就脱口而出的英语能力 。而自家文具店的经商氛围则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场域——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谈生意的逻辑,让她在与外商沟通时自然掌握“先讲品质再报价格”的推销技巧,甚至能灵活应对议价需求。这种“学习-应用-反馈”的闭环,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困境,让语言工具真正产生了实用价值,这也是其故事引发共鸣的核心原因。

但喝彩声中,质疑与担忧同样不容忽视。最直接的争议指向法律与规范的边界——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提供账号注册服务,更严禁借未成年人牟利。尽管李若熙的带货行为发生在实体店接单场景,未涉及平台直播,但这种商业参与已具备“网红儿童”牟利的雏形。全国人大代表方燕曾指出,过早卷入商业活动不仅可能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更会干扰其自我认知形成,甚至催生错位的价值观 。李若熙妈妈坦言孩子“掌握技能后有些骄傲”,恰是这种风险的微妙信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神童叙事”背后的功利化倾向。近年来,从3岁被喂到70斤的“吃播佩琪”,到为带货频繁请假的10岁少年,未成年人被工具化为“流量密码”的案例屡见不鲜 。李若熙的故事虽未显露出极端商业化痕迹,但“赚回学费”的表述,以及网友“潮汕经商基因强大”的标签化解读,容易模糊“能力培养”与“利益变现”的界限。正如《北京日报》锐评所指出的,孩子不应成为家长的“提现木偶”,童年更不该被商业逻辑过早裹挟 。

这场热议的本质,是教育价值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命题。没人能否认李若熙英语能力的亮眼,也不必全盘否定未成年人在家庭场景中适度参与社会实践。但关键在于守住“成长优先”的底线:商业参与不应挤占学习与休息时间,更不能异化为刻意打造的“赚钱噱头”;家长需警惕功利心膨胀,避免让孩子在“成功叙事”中迷失方向;社会则应明确边界,既鼓励学以致用的教育创新,更要通过监管与引导,防止“神童带货”沦为新的“啃娃”变种。

12岁女孩的流利英语值得喝彩,但其背后的成长之路更需理性审视。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赚钱神童”,而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当语言能力成为孩子未来的铠甲而非当下的“变现工具”,当实践经历服务于成长而非利益,这样的“学以致用”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价值。愿这场热议能成为一面清醒的镜子,照见惊喜,更照见责任。

来源:七七娱乐一点号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