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无畏的远征,1300年前大唐安西军在葱岭雪山上的攻坚追击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1:24 1

摘要:那年,唐军在帕米尔高原的冰川上走了整整四十里,不是行军,而是几乎贴着雪地爬过去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最难的一战,不在战场上

那年,唐军在帕米尔高原的冰川上走了整整四十里,不是行军,而是几乎贴着雪地爬过去的。

前面是个叫“坦驹岭”的地方,冰封了整座山,坡又陡,路又窄,雪下的冰层像镜子一样滑。

马蹄一踩就打滑,辎重车根本推不动。

要不是高仙芝耍了个心理战,让士兵以为岭下的敌军已经投降了,恐怕真有人会原地崩溃。

可说到底,那也只是最后一段路。

真正的难处,早在出征那天就开始了。

那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春天。

高仙芝从安西都护府出发时,身边带着一万兵马。

目的地叫小勃律,是个藏在雪山深处的小国。

那地方,说是国,其实也就几十个山谷连在一起,当地人靠河谷绿洲过日子。

可就是因为这块地儿,唐朝和吐蕃已经暗中较劲很多年了。

原本,小勃律是唐的藩属国。

可736年,吐蕃人来了一手狠的——直接把国王换了,还把赞普的姐姐嫁了过去。

这下,等于把唐朝的后院给掏空了。

这事儿,唐玄宗不能不管。

那会儿的唐朝,正当壮年。

长安歌舞升平,边疆却烽烟四起。

西面,吐蕃在帕米尔高原上动作频频;北面,突厥人也不安分;西南,大食帝国的势力快要伸进中亚了。

小勃律的位置,刚好卡在中亚这扇门的门轴上。

所以,这一仗,不打不行。

高仙芝接到命令的时候,没多说什么。

他不是那种话多的将军。

但他心里知道,打仗容易,走过去难。

从龟兹出发,过拨换城、握瑟德,一路走到疏勒,再到葱岭守捉——也就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

这段路,走了两个月,不是因为慢,而是因为山路太险。

唐军带着辎重、战马、军粮,还有一堆陌刀、弓弩、短刀,几乎是全副武装。

那时候没公路,没地图,全靠老兵和向导摸索。

白天翻山,晚上扎营。

有一晚,突然下大雪,第二天早上,驮粮的骡马冻死了几十匹。

没人叫苦,没人掉队。

后来到了塔什库尔干,就要翻帕米尔了。

高仙芝决定分三路走。

一路从北谷道,一路从赤佛道,他自己带主力从护蜜道走。

他们约好,在一个叫连云堡的地方汇合。

连云堡,就是唐军这次远征的第一场硬仗。

那地方守军是吐蕃人,驻扎得很牢。

唐军从五识匿国绕过去,前面是一条叫婆勒川的冰河。

河水深,冰冷刺骨,人马根本过不去。

高仙芝没急。

他让人杀了牛羊,摆了个祭坛,天还没亮就祭了天。

第二天早上,水位真就退了。

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原因是夜里温度太低,河水冻住了,流速慢下来。

但那时候,士气就是一切。

唐军士兵心里一下就稳了,觉得老天都站他们这边。

连云堡那一仗,打得快也狠。

高仙芝命李嗣业带陌刀队冲锋,天一亮就发起进攻。

不到中午,吐蕃人就被斩了五千。

李嗣业,这个后来香积寺之战救了大唐命运的人,就是在这儿成名的。

可打完仗还不能松劲。

因为前面还有更难走的坦驹岭。

高仙芝那时候算准了,如果让士兵知道前面是冰川地狱,可能士气会崩。

他就让几个士兵装成胡人向导,说岭下的阿弩越城已经投降了,人就在下面等着接应。

士兵们一听,立刻来了劲,咬着牙爬下去。

阿弩越城拿下后,唐军直指小勃律王都孽多城。

可高仙芝还是没松懈。

他担心吐蕃援军从南边绕上来,就派了前锋席元庆带一千骑兵南下,砍断了那座藤桥。

那桥,是吐蕃人修了一年的。

结果,一夜之间,就断了。

吐蕃援军赶到河边,看着大桥没了,过不来,只能干瞪眼。

唐军主力这头,已经进了孽多城,把亲吐蕃的大臣全都抓了。

整场战役,从出发到结束整整五个月。

唐军走了三千多里,翻了好几座雪山,穿了无数冰川峡谷,最后带着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吐蕃王后,回到长安。

那一年是公元747年,唐朝最远的一次征战,走到了帕米尔高原的尽头。

后来呢?高仙芝因为这仗升官了,可也因为私自报捷得罪了上司。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潼关被玄宗下令处斩,监斩的就是当年一起打连云堡的边令诚。

李嗣业继续带着陌刀队征战,最后在邺城战死,箭伤失血过多,没能挺过来。

再后来,安西四镇的老兵们还撑了一阵子。

可等到9世纪初,最后一批守军也被吐蕃吞了。

唐朝在西域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一夜之间就没了。

从那以后,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再没有哪支中原军队走过那条雪山路。

参考资料: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陈达达,《一个人的西域》,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

侯杨方,《丝绸之路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斯坦因(Aurel Stein),《亚洲腹地探险记》,商务印书馆,1933年

来源:日出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