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数学奖项同时颁给王虹;北大三校友包揽“华人菲尔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1:19 1

摘要:她把“挂谷猜想”这堵铜墙,127页纸直接掀翻,同一天又把塞勒姆奖和ICCM金奖揣进兜里,这种操作像不像你打游戏连爆两件橙装?

她把“挂谷猜想”这堵铜墙,127页纸直接掀翻,同一天又把塞勒姆奖和ICCM金奖揣进兜里,这种操作像不像你打游戏连爆两件橙装?

别眨眼,剧情还在加速。

我蹲微博热搜看见“北大女生转行数学”时,脑子里还是地质锤换粉笔的段子,结果人家已经写进了《Annals of Mathematics》。

那条微博配图里,她一只手插兜站在IHES红砖前,脸色冷静得像刚下楼倒垃圾,评论区全是“大神求带”,却没人敢问一句:她怎么做到的?

把镜头拉回2011,她本来在北大画地质剖面,每天跟石头谈恋爱,突然觉得“褶曲”没“傅里叶”带劲,直接转到数院。

那年转系笔试最后一题她没写步骤,只写了句“答案显然”,批卷老师愣是给满分,说“思路气势够了”。

后来她去巴黎吹冷风、在MIT熬通宵,博士论文答辩结束, Larry Guth 送她一句话:你的限制猜想证明像把瑞士军刀,别人带全套工具,你只带一把就扎出洞。

你以为开挂到此为止?

去年她跟Joshua Zahl用127页拍扁挂谷猜想,学界还在吞咽,9月她又联手Carlos Kenig把傅里叶限制猜想再捅一道裂缝。

论文上传ArXiv那晚,我在纽约的同学守到凌晨三点刷pdf,直拍大腿:这排版稀疏得离谱,行距像故意给后人写批注留地儿。

结果《Annals》编辑真就来了句“十年里最重大”,直接跳过常规审稿通道。

那一刻我悟了,所谓“顶级”就是别人排队她插队,还插得你服。

更离谱的是职场节奏。

UCLA板凳没坐热,她逛了圈纽约就把正教授帽子挣到手,转头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说“yes”,25年1月入职,创下最年轻首席纪录。

听那边行政爆料,offer letter 原本写“Associate”,院长手一抖改成“Principal”,说“反正她两年就能从任何title毕业”。

我脑补她收邮件的表情,大概还是那个插兜姿势,鼠标一点,把“ Principal”轻轻拖进存档,像顺手收起一张外卖券。

华人数学圈里,她、邓煜、袁新意被叫“北大三箭头”。

邓煜刚把希尔伯特第六问题撕出口子,袁新意给Bogomolov猜想盖棺定论,现在轮到她双奖加身。

三人将在2026 ICM同台报告,微信群有人调侃:这哪是分会场,是“校友返校日”。

可我知道,他们坐一起不会互吹,只会问:你下一步准备干谁?

这种杀气,只有真干过难题的人才懂。

说到菲尔兹奖,很多人替我掐表:她32岁,2026刚好卡线。

我却想起她采访时一句“工作要是做不完,年龄只是闹钟”,说完哈哈一笑。

那笑声让我想起自己熬夜写码,领导说明天要Demo,我抱着电脑在天台吹冷风,心里想的是:只要跑通,谁在乎几点。

原来顶级大脑跟普通人一样,都在跟deadline肉搏,只是她们把deadline活成了生日蛋糕,每年必须多点一支蜡烛。

所以你问我她凭什么?

一句话:别人把难题当坎,她把坎当梯子,顺手还把梯子锯了,让后面的人被迫搭新的。

你我如果也在某个领域被堵得掉头发,别急着骂娘,想想她当年扔下地质锤的干脆——工具箱可以换,只要眼力够狠,世界就给你让路。

来源:诗意海燕V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