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丁延庆)当年接触罗斯的研究,十几年后叶博士又翻译了这本书,缘分很奇妙。叶博士,你当初为什么决定翻译这本书?
01
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人心、爱情、热门演唱会票
雨白
您(丁延庆)当年接触罗斯的研究,十几年后叶博士又翻译了这本书,缘分很奇妙。叶博士,你当初为什么决定翻译这本书?
叶晓阳
翻译真的很苦,但我很高兴能做这件事。首先,我和丁教授的师徒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匹配”。其次,我希望把先进科学传播出去。去年底,聂老师通过微信联系我,说想翻译这本书。我没马上答应,但很快想到了林依凝——他在美国读经济学本科和硕士,对这块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合作。
我们研究了十年前的版本,发现不少专业和文化翻译问题,必须重做。整个过程很艰难,也多次想放弃,但在聂老师督促下完成了。
书中像“爆炸性邀约”这样的词非常难翻译,我们尝试了好几个版本,最终选了既准确又生动的表达。逻辑很有趣,和中国保研考试里快速答复的情况类似——都是市场匹配中快节奏决策的问题。
罗斯2004年那篇非常著名的那篇论文,标题就叫《肾脏移植》。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如果有一家中介机构,把各家医院登记的捐献者和受体信息都整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移植链条。
肾脏移植在绝大多数国家不能买卖,只能靠捐献。
比如说我和老丁都是“供体家庭”,我需要肾脏,他能捐一个肾。人有两个肾,捐掉一个还能正常生活。然后我们找到另一个家庭,也有捐赠者和受体,恰好可以匹配。老丁的肾捐给对方,我从对方家庭拿一个肾。大家想想,这种完美匹配概率有多低?所以长期来看,即便肾脏移植技术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成熟,但匹配一直很难。
罗斯开发的算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两方不匹配?没关系,可以找第三方,形成一个三方循环。为什么需要算法?因为要有一个中心机构来协调,否则道德风险太高。你可以想象,如果手术不是同时进行,老丁先捐肾,对方反悔怎么办?算法帮我们设计了惩罚和约束机制,这就是经济学里的博弈论。
雨白
而且还需要“厚”市场。书里一直强调,如果数据不够多,你在一个医院里,也就这些病人和家属愿意捐献,是凑不出足够的匹配的。
叶晓阳
对,算法就是不断扩大链条,让匹配不断实现。2004年发表论文时,他们给美国很多医院寄送方案,几乎所有医生都拒绝,只有书里那个医生同意试点,才一点点撬动这个制度。
再往前,1995年,美国住院医师计划找罗斯帮忙重新设计匹配机制。医学生毕业后不是直接当医生,要去实习计划,去医院做住院医师。就像高考志愿分配,如果算法不好,学生会反悔、市场崩塌。罗斯已经发表过百篇论文,是理论的基石,他把学术转化为现实,重新设计市场。
这也影响了我们。过去我们主要做政策评估,现在逐渐转向改变现实、优化机制。比如高考、中考择校,我们一直在研究匹配机制。
再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小朋友抢演唱会门票没抢到,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人心、爱情,还有热门演唱会票。这和经济学理解市场的方式有关: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价格解决。很多市场,比如教育、肾脏移植、婚姻爱情,价格不能作为唯一决定因素。还有一些机制比单纯价格更复杂,比如拍卖,有最高价拍卖,也有二价拍卖。
丁延庆
二价拍卖也是诺贝尔奖相关的理论。
叶晓阳
这就是匹配理论的魅力。生活里很多现象、很多资源分配都不是靠价格决定的。像火车票,你以为涨价就能解决?不对,社会公平、弱势保护等机制也在其中。
再举个例子,我今年回国改签火车票,发现“候补”机制——如果有人退票,就会给后面的人机会。这就是数据驱动决策,实时调整匹配。12306背后有团队持续地迭代优化,这让整个系统高效运作。
这也说明,人工智能时代,为什么还需要人翻译书籍,学外语?翻译不是一字对应,而是理解作者意图,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我本身有文学背景,这帮助我做机制设计书的翻译,把专业和文化都传达清楚。
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也是把背后的逻辑和文化传递给读者。学习外语,学习理解不同视角,可以让你更好理解世界。
02
教育公平不靠口号,不靠运气,靠制度设计
雨白
刚才听叶老师讲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十年前那版翻译成“共享经济”,其实跟原英文标题关系不大。但回想这本书,它确实用了 Uber、Airbnb 的例子,讲这些公司如何解决住宿市场和打车市场的资源浪费问题。正是这些匹配问题,让它们成长为独角兽公司。如果回到2015年看,肯定会觉得“哇塞,讲得太好了”。
这本书说明,在很多市场里都有我们未发现的创业机会。那时候,如果是当初选书的老师,也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共享经济的创业圣经。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周围哪些匹配问题尚未被解决,也许下一个独角兽就藏在那里。
到了2025年,大家可能更关注公平问题,尤其是在升学上。哪怕不看这本书,你也会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高考报志愿、医院挂号,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匹配问题的体现。即使现在有抖音、小红书,我们仍深受信息不对称困扰。这也是这本书常读常新的原因。
叶晓阳
理论之树常青。你提到创业,我觉得很有意思。2014年夏天,我在杭州西湖边看到大家骑自行车,才想到共享单车的可能性。当时的自行车都是人工锁在亭子旁,要交押金。后来共享单车出现,我们并非错过风口,而是多年的市场设计研究,让我们大脑里已有分析框架,自然而然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昨天我坐高铁旁边的大哥,他在带领国内高中生参加商业竞赛,帮他们跳出体制,接触商业逻辑。这也是一种匹配。而他之前的创业项目——帮助中美学生一对一练语言——破产了,因为市场不够厚。但这次他做单边匹配,只要找到一边愿意参与的学生和家长,就解决问题了。匹配的设计真的很关键。
雨白
我们聊聊教育公平。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商业挑战赛,其实是为了履历更好看。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志愿填报也是信息不对称和稀缺资源竞争的体现。叶老师序里提到,如果大学录取变成先到先得,家长可能提前几十年去排队,这看似玩笑,但折射了稀缺资源带来的匹配压力。
我上高中就有疑问:为什么有估分报志愿这种机制?考完试就去回忆答案,真不符合人性。
叶晓阳
任何增加匹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机制,都是在破坏匹配市场。估分报志愿就是给优先级加了随机扰动,导致低分高录表面上像成功,但实际上可能对发展不利。
丁延庆
对,低分高录可能让学生只能去学校最差的专业,学习基础和后续就业都有影响。
不健康的市场力量,比如有些超级网红带来的信息和焦虑,会左右匹配选择。这些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却制造焦虑,让人花钱找他们指导。
其实选专业没那么决定性,别以为选对了就一步登天,选错了就灭顶之灾。你看毕业生找工作的数据,每年毕业生当时找到的工作,大约一半和专业完全没关系。完全对口的只有20%,完全不对口的30%,剩下的是有一定相关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很多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和学的东西根本没关系。
所以大家“选对专业就稳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专业之间确实有差别,比如工科的起薪、就业落实率稍好,但差距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哲学专业在14个门类里平均起薪排第三,这让一些学科带头人都怀疑数据是否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啊,这些开设哲学的都是好学校,整体就业不错。
叶晓阳
抛开学校谈专业,那就是耍流氓。再抛开学生自身特点谈专业,那就是胡说。专业选择有三大要素:平均前景、相对能力(你能不能比别人更强)、兴趣。兴趣是一切的驱动力,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
丁延庆
近两年,文科无用论、文科取消论挺火,但我们的实证数据告诉大家,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市场的需求很多时候是纯市场机制决定的,文科生也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所有专业都过剩,就业结果主要反映市场需求。比如我们看到,岗位中只有40%是专业技术人员,60%是生活服务、文员等岗位。
雨白
如果专业不重要,学校也不重要,我们到底该看什么?
叶晓阳
关键是培养不可替代性。你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你就不可替代。学校和专业现在太千篇一律了,用来筛人已经不够。市场匹配有效期短,当标签不再稀缺,你就要想办法和别人不一样。
比如申请博士,全世界有上万个学生竞争同一个位置,你怎么脱颖而出?找工作也是一样。市场过于商品化,你必须让自己不一样。
卖土鸡蛋也一样,你要让产品独特、有标签。就业也是一样,你要让自己从标准化人群中脱颖而出。
市场从匹配产品变成商品市场后,你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能和你一一匹配的机会。比如学校、专业,甚至婚恋,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03
好的市场设计,能让更多人在匹配中获益
丁延庆
复读也是一样的匹配案例。我们研究发现,复读并不是绝对能提高成绩的神药。自选择偏差很大,只有部分学生通过复读提升显著。很多学生会高估复读效果。举例来说,宁夏理科一本线以上的考生复读,提高相对位置的概率只有一半。
雨白
这个信息太重要了,我当年总在想,如果复读了会不会上更好的学校?现在听你们说,概率不大。
丁延庆
你们听过唐尚珺的故事吧?广西的一个小伙子,复读了15年。第一年高考372分,去年终于考上大学,大概600分左右。他的平均涨分其实不到30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年就能涨五六十分。
其实这就给我们一个理性的参考:复读并不是人人都能大幅提升成绩。如果家长和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复读决策就会更科学、更理性。
此外,从政策角度讲,复读有一定的公平性问题。比如,别人三年努力,你多花一年,可能干扰高校的选拔信号。如果高考是选拔能力的工具,复读虽然可能改变命运,但从资源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浪费。
那么,如果政策想限制复读,该减多少分呢?一个合理方法是减去“平均处理效应”,即去掉那些因为复读而平均增加的分数。这样,真正想提高成绩的人仍有机会,而纯粹因为不满意而复读的人,会更加理性地权衡是否值得。
我们看问题要从社会角度,高校选拔也是要公平的。
叶晓阳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个体,要看整个系统的运作。
正好,这就体现了罗斯在书中讲的“市场有漏洞”。比如复读市场,它本身有漏洞,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修改方案。
我有两个方案:第一是减分,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少复读;第二是更严格的——禁止复读。但禁止复读后,我们可以设计新的路径,让想提高教育机会的学生仍有办法。比如多次高考制度——像浙江那样允许英语考两次。这样,学生可以在不违反制度的情况下,尽力争取最优结果。
雨白
这是真的,我参加表演考试的时候就有人刷到第七次才满意。
叶晓阳
没错,只要预算允许,最优策略就是一直考,直到达到目标。当然如果有时间或金钱限制,就要调整策略。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的插班生政策。学生大一结束前,可以通过考试转入复旦、交大等高校。这提供了另一条路径,让想冲更好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尝试。
丁延庆
插班生政策其实也是一种二次选择。
书里讲的关键词:匹配、策略。市场有漏洞,人们就会采取策略实现自身最大福利。高考志愿填报、复读、多次考试,都是策略性行为。设计好的机制,能减少策略操作空间,降低风险,让选拔公平合理。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