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误读 ADHD!专家解读 “任性” 与 “难自控” 的三大差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0:42 1

摘要:在门诊时,经常有家长说孩子 “存心唱反调、听不进话”。然而,当经过评估确诊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时,家长才深感懊悔与自责。必须清楚认识到:ADHD 是因大脑神经发育存在差异引发的医学病症,并非行为或品德问题,把它错当成 “故意不听话” 进而打骂孩

在门诊时,经常有家长说孩子 “存心唱反调、听不进话”。然而,当经过评估确诊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时,家长才深感懊悔与自责。必须清楚认识到:ADHD 是因大脑神经发育存在差异引发的医学病症,并非行为或品德问题,把它错当成 “故意不听话” 进而打骂孩子,就如同责怪哮喘患者喘息一样毫无道理。 要分辨孩子究竟是普通的调皮捣蛋,还是患有 ADHD,关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差异一:注意力的 “触发点” 与 “稳定性” 不同

普通调皮的孩子拥有完整且能够自我调节的注意力系统,其核心在于 “兴趣引导”。当面对喜爱的绘画、航模搭建或者科幻故事书时,他们能够保持专注超过一小时,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打断,这表明他们的大脑具备选择重点并持久关注的能力,只不过优先将这种能力运用在感兴趣的事物上。

ADHD 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是全方位、生理性的,根源在于大脑 “前额叶” 功能的欠缺,难以有效管理和维持注意力。其一,稳定性差,即便玩自己钟情的电脑游戏、观看精彩的电影,也很难保持专注超过 10 - 15 分钟,常常会频繁更换活动、发呆或者被外界的声响吸引;其二,极易被无关刺激干扰,大脑仿佛缺少 “过滤器”,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成了背景噪音,而同学的翻书声、窗外的鸟鸣声却反而成为关注焦点,轻易地 “抢占” 了注意力。这并非孩子 “不想” 专注,而是大脑的 “注意力机能” 不足,他 “无法做到”,责备他就如同责备色盲者分不清颜色一样不恰当。

差异二:行为约束的 “自觉性” 与 “指向性” 不同

普通调皮的孩子对所处环境有很好的感知能力,明白在博物馆要保持安静、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跑动,他们的 “调皮” 大多有明确目的,比如想要获得关注、试探规则底线,一旦意识到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就会有所收敛。

ADHD 孩子的关键问题在于 “抑制机能” 受损,大脑无法及时 “踩刹车”,行为往往先于思考。例如,脑海中刚有想法就直接说出口,想做动作马上就付诸行动,在图书馆大声喧哗、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这些并非是 “故意挑衅”,而是难以自我控制的冲动表现;他们并非不明白规则,只是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大脑的刹车系统失效,规则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指令。事后孩子常常会感到后悔和自责,家长的打骂只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情绪。

差异三:问题行为的 “波及范围” 与 “持续性” 不同

普通调皮孩子的 “问题行为” 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不会影响其核心能力。他们可能偶尔因为贪玩忘记完成作业,但学习成绩基本能够跟上;偶尔和小伙伴发生争执,但友谊依旧稳固,在社交和学业方面的功能基本正常。

ADHD 孩子由于注意力和行为控制方面的缺失,影响广泛且持久。在学业上,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作业磨蹭,导致长期成绩不理想;在社交方面,因为冲动、爱打断别人、不遵守游戏规则,被同伴孤立,难以建立良好的友谊;在心理层面,长期遭受 “懒”“笨”“不听话” 等负面评价,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厌学等情绪,陷入 “努力 - 失败 - 被批评 - 更不努力” 的恶性循环。ADHD 带来的次生伤害往往比核心症状更为严重,治疗不仅要关注改善症状,还要注重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停止指责,如果孩子的表现持续存在并且在不同场景(如家里、学校)都出现,应带孩子前往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或者神经内科进行专业评估,准确诊断是给予帮助的第一步;其次要给予理解与共情,将 ADHD 看作是 “大脑的弱视”,需要帮助孩子 “配矫正镜”(如采用药物、行为治疗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责备;再者要改变沟通方式,用 “我们一起找找办法” 代替 “你怎么又分心了”,从单纯惩罚转变为寻找解决办法;最后要积极配合综合治疗,ADHD 的治疗需要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配合、行为干预、学校的协作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要相信医生能够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内心挣扎的体现和求救信号。当他 “不听话” 时,并非是在与家长对抗,而是在和自己的大脑进行艰难斗争。以医学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用理解取代指责,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来源:儿科医生李丽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