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色正浓,在人们竞相出游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公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让人有些“看不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公众期待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完善,让城市风景的精致度不打折扣。
秋色正浓,在人们竞相出游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公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让人有些“看不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公众期待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完善,让城市风景的精致度不打折扣。
躺椅设计欠妥,地砖遇水打滑
一个多月前,改造一新的北小河滨水空间正式亮相。这一项目贯穿了望京商圈和居民区,甫一开放,就吸引了大量周边市民“打卡”游玩。漫步在河道两岸,开阔舒朗的秋日风光尽收眼底,很快社交平台上对此有了“亮马河水岸望京同款”的美誉。与此同时,由于滨水空间开放后历经数次降雨,一些问题也陆续显现。
工作日的傍晚,记者来到望京西路东侧的北小河南岸,由东向西行走,发现了数处躺椅。它们彼此独立设置,体积较大,表面铺设着一条条木板,称得上是“豪华版”休憩方案。
但一路上记者未见有人使用躺椅,即便坐下也只是侧坐。亲自体验才明白——躺椅进深过宽,背部与臀部相接的位置,曲线没有向上承托而是向下凹陷。躺下后,腰部悬空,实在坚持不了多久。“风吹雨淋的,上面很多灰,总不能为了躺一下,来来回回地擦半天。”一位带孩子玩耍的母亲侧坐在躺椅上,她认为户外设置躺椅,看着松弛美观,其实并不实用。
如果说躺椅体验还是因人而异,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反映,新铺步道中使用黑白石砖铺设的部分,遇水十分光滑,走起路来存在安全隐患。这一声音得到不少跑步、遛弯人群的认同,“下完雨一走太滑了,只能尽量避开”“遇到雨雪天没法走”……
记者又来到望京西路西侧的北小河北岸,由东向西行走,发现不少路面由网友所说的黑白色石砖交叉铺设。穿着普通运动鞋,踩在石砖和附近的沥青路面上比较,当路面干爽时,二者差别并不明显。记者将随身携带的半瓶矿泉水倒在石砖上,再踩上去竟犹如冰面般打滑,而当鞋底沾到水后,即便去踩没有淋到水的石砖,打滑程度也显著提升。
这是为何?蹲下细看,原因显而易见——石砖透水性差,虽然水量很少,却留在表面无法下渗。路灯映照下,石砖的微小凸点仿佛被积水填平,反射着莹莹光亮,整个砖面十分平滑。记者又找到一处铺设着透水砖的人行道进行比较,倒上水后,水迹在砖面迅速晕开下渗,几乎没有残留,立刻去踩也没有打滑感。
这种不防滑石材,作为区域造型之用无伤大雅。但记者发现其广泛铺设在人行道至河边栈道的必经之路上,包括许多上下坡处,其安全性值得商榷。
辅助杆来回晃,“梅花桩”够不着
位于草桥公交站附近的嘉河公园西区,于一年前作为马草河沿线片区公共空间中的一部分,完成了提升改造。这里修建的儿童乐园,设立了跷跷板、沙坑、2套组合滑梯,受到“遛娃”家长的广泛关注。
数月前,记者探访该处乐园时,曾有家长提及安全隐患——组合滑梯旁设有秋千,其方向与滑梯垂直,且距离较近。当孩子从滑梯前端滑下,再跑向滑梯后端台阶过程中,非常容易撞到正在荡秋千的孩子。“只能尽量躲着秋千走,常常需要下到沙坑里。”
近日记者再次探访,发现儿童乐园已作出调整,用吊环取代了秋千。不过附近空地上,还有一处“梅花桩”,仍然令人有些不解。这组“梅花桩”由一些细高的杆子,以及高矮不同的圆柱组成,总计20多根,参差错落地围成圆形。
“别够了,太远了!”记者见到,有孩子好奇爬上圆柱,扶着细杆想要跨越到旁边的圆柱上。由于距离过远,即便有家长在旁帮忙,也是难以实现的。记者站上圆柱亲身体验,发现对成年人来说,想要跨越也实非易事。尤其有几个圆柱距离甚至超过一米,材质为钢铁,边缘切割得十分平整,勉强跨越甚至蹦跳的话,一旦磕碰会很危险。
此外,圆柱旁用来辅助的细杆也不够稳固,稍用力即来回晃动。本欲来此玩耍的孩子,大多爬上圆柱站一会儿,又在家长“没什么好玩的”劝说下离开了。这样的体验令人觉得有些可惜,“有一块能玩儿的空间不容易,好好的设施应该尽量利用起来,别就这么闲置了。”有家长建议,如果确是给孩子设置的“梅花桩”,不妨考虑在圆柱间适当增加一些“小桩子”,降低跨越难度,另外应对来回摇晃的细杆予以加固。
观鹿视线受阻,“最佳”名不副实
“这里是最好的观鹿场所,站在这里,眺望八百亩麋鹿苑,麋鹿的栖息环境尽收眼底。麋鹿和沼泽、水塘、芦苇、草地、树林这些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尽显自然的和谐之美……”由南海子公园南门进入,一路向北步行,几百米后可到达南囿园。在西北侧丛林中,伫立着木质小亭,入口处竖着“观鹿台”的介绍牌匾。
记者登上观鹿台,发现其结构为周边封闭,面向“麋鹿苑”的一侧,开放有宽约一尺的长条形窗户。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观鹿台与麋鹿苑中间仅隔着一道围栏,但问题在于,麋鹿苑内临近围栏的区域树木高大,即便入秋后树叶已掉落不少,依然将视野遮盖达一半以上。如果是盛夏,想必会遮挡得更加严实。无论是否有麋鹿出没,想要看清苑内情形都有些费劲儿,与“尽收眼底”“最好的观鹿场所”等形容存在不小差距。
“既然叫观鹿台,设计时就要保证视线畅通。隔离栏附近不能种植大型乔木,只能种植小型灌木,还要勤于修剪。”社交平台上,不少遛弯市民对该场所产生疑问。“上面啥也看不见,形同虚设”“观鹿台看不清,应该叫观树台”……记者注意到,由于“官方点位”不给力,大家还发掘交流其他观看点位,例如文化桥上因视线没有遮挡,反倒呼声更高。
就树木遮挡观鹿视线问题,记者致电南海子公园,了解到公园与麋鹿苑是两家单位,分开管理,因此对苑内树木种植、修剪事宜无法负责。对方给了记者麋鹿苑的联系方式,但多次拨打未能接通。
“终于有人说这个事儿了!工作人员难道不知道?”而在另一条网友“呼唤”麋鹿苑的帖子下,记者看到有麋鹿苑的工作人员回复称,“(观鹿台)这个牌子归属南海子公园设立,和麋鹿苑并无关联。”只因分属两家单位,缺乏协作维护,好端端的台子无法发挥作用,多少令人有些惋惜。
“无障碍”细节仍待完善
除了公园内,在公共空间,记者也发现了一些无障碍设施的不够完善之处。对待这些细节的态度,恰恰也是城市的温度。
“盲道上有井盖、树,还有各种车,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为什么还有柱子?”例如有市民称,紫玉山庄西区外的科荟路上,盲道“生态堪忧”。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路两侧的盲道上布满大量汽车,露在外面的盲道所剩无几。
除此之外,一处路口的盲道前,竖着一根铁柱,其正对的盲道为条形砖,旁边才是圆点砖。众所周知,用于铺设盲道的砖块有两种,条形砖表示“放心前行”,圆点砖则提示注意、障碍、转弯等。视障人士如按指示“放心前行”,很可能会撞到柱子上。“下雨天喜欢走盲道避免溅水,但有时候都觉得很难通行。”有网友感慨,“难以想象真正需要的人群该怎么办!”
另在阜外大街的公交站台上,盲道前方遇有井盖,再前方是宽大的石墩,将通路挡得严严实实。虽铺设了圆点砖提示注意,但“注意”完了怎么办,令人无所适从。旁边的站台座椅,经测量其高度仅37厘米左右,较无障碍座椅的45厘米标准高度矮了一截,有需要的人士起坐可能会有些费力。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