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小股东睡不着了,白酒二哥报表出来了,这业绩有点晕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0:12 1

摘要:10月30日晚间,五粮液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1.74亿元,同比下降52.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19亿元,同比下降65.62%,较2024年同期的58.74亿元减少38.55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

白酒行业三季报业绩分化加剧,五粮液单季净利同比下滑超六成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10月30日晚间,五粮液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1.74亿元,同比下降52.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19亿元,同比下降65.62%,较2024年同期的58.74亿元减少38.55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09.45亿元,归母净利润215.1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0.26%和13.72%。

值得注意的是,五粮液同日公布了100.07亿元的中期分红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78元。这一分红总额占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46.5%,按照当前股价计算红利率达到4.73%,成为公司历史上罕见的中期分红操作。

截至三季度末,五粮液股东总数为66.69万户,较二季度末减少2.22万户,降幅为3.22%。户均持股市值达到70.71万元,较二季度末有所提升。公司当前总市值为4599亿元,账面净现金为1251亿元。

五粮液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和净利润的降幅均显著超出市场此前预期。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81.74亿元,不及2024年同期172.64亿元的一半。单季净利润20.19亿元与2024年同期58.74亿元相比,降幅达到65.62%。

广发证券在10月中旬发布的前瞻性研报中曾预判五粮液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在52%至65%区间,成为少数准确预判深度调整幅度的券商机构。该机构分析师指出,批价回落、主动去库存、高端产品占比与行业趋势不符是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三大主要原因。

广发证券随后将五粮液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此前的420亿元、450亿元、490亿元下调至316亿元、320亿元、349亿元。按照下调后的盈利预测,公司对应2025年至2027年的市盈率分别为16倍、15倍、14倍。

五粮液在财报中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及有效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影响。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维持在78.7%至86.8%的高位水平,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保持相对稳定,显示盈利能力基本面未出现系统性恶化。

从历史数据来看,五粮液在2013年至2014年行业调整期曾经历过类似的业绩波动。当时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为52.36%和46.26%,调整周期持续约3年时间。本轮调整的深度虽然超过上一轮,但前三季度累计降幅仅为13.72%,说明前两个季度业绩相对稳健。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五粮液第八代普五批发价格在第三季度持续回落,目前稳定在820元/瓶左右的水平,较年初下降约100元/瓶。这一价格水平已接近部分经销商的采购成本线,渠道利润空间受到显著压缩。

行业调研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58.1%的白酒经销商库存呈增加态势,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到900天,同比增加10%。在800元至1500元价格带,60%的白酒产品出现批发价格低于部分渠道拿货价的倒挂现象,这一价格区间的竞争压力最为明显。

五粮液披露的渠道建设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采取了积极的渠道拓展策略。公司新增覆盖区域15个,终端网点增加超过1万家,新开设和美集合店285家。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8%,大会员体系规模突破2000万人。

针对传统商务消费场景萎缩的挑战,五粮液加大了对企业客户市场的开发力度。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拜访企业客户近4000家,销售转化率达到70%。期内公司开展员工内购会750场,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策略开拓新的消费场景。

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五粮液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主动进行了渠道库存清理工作,第三季度的业绩下滑部分反映了这一战略性调整的影响。该策略旨在为后续的价格稳定和渠道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五粮液在三季报中披露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最新进展。公司推出的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自上市以来表现超出预期,C端日均动销额超过百万元,上市60天累计销售额突破1亿元。这款低度化产品的自然动销能力显著好于传统52度产品,验证了年轻化战略的可行性。

公司系列酒产品线在前9个月同样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五粮春产品消费者日均开瓶扫码数量增长25%,五粮特头曲增长30%,尖庄增长22%。这些中低端产品线的强劲表现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高端产品的下滑压力,也印证了消费下沉趋势。

五粮液表示,公司已与国际足联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将推出2026年FIFA世界杯官方联名产品系列。通过与顶级体育IP的合作,公司希望覆盖全球年轻球迷群体,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公司发起的"和美全球行"活动已走进1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五大洲,累计触达人次超过140亿。五粮液在日本设立了首家海外授权体验餐厅,通过文化输出推动国际市场拓展。同时,公司与央视、金熊猫奖等头部IP建立合作关系,强化"和美"文化标签。

五粮液正在经历动能转换的阵痛期,短期业绩波动不改变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未来成长空间主要在于低度酒、国际化、文化IP三大新战场建立"第二增长曲线",这需要3至5年的培育周期。

白酒行业2025年三季度整体表现低迷,头部企业业绩普遍承压。除贵州茅台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微增0.99%勉强保持正增长外,其余主要酒企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洋河股份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01%,单季度出现3.69亿元亏损,成为头部酒企中罕见的亏损案例。古井贡酒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74.56%,口子窖下降92.55%,水井坊下降75.01%,酒鬼酒下降70.93%,舍得酒业下降63.18%。五粮液65.62%的单季降幅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消费场景数据来看,白酒行业面临的压力具有系统性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餐饮行业收入同比增长4.3%,6月单月增速降至0.9%,商务宴请场景的萎缩对高端白酒消费形成直接冲击。

婚宴市场同样出现明显下滑。民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2024年同期减少15.9万对,降幅达到8.1%。尽管2025年是传统意义上的双春年,通常被认为适合结婚,但实际登记数据大幅低于预期。

地方婚庆协会的统计数据更为直观。济南市婚姻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当地结婚登记人数较往年同期暴跌40%,直接导致酒店婚宴预订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酒店反映,五一期间仅承接11场至12场婚宴,而往年同期通常能够达到50场至60场,降幅超过70%。

白酒产量的长期趋势同样反映出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从2016年产量高峰至2024年,白酒行业产量已缩水接近70%。这一趋势表明,白酒行业正在经历政策调整期、消费结构转型期、存量竞争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短期内难以看到需求端的实质性回暖。

年轻消费群体的饮酒习惯变化对白酒行业构成长期挑战。行业调研数据显示,60%的年轻消费者更偏好低度酒产品,追求"微醺悦己"而非"豪饮应酬"的消费场景。传统52度浓香型白酒在年轻消费者中的接受度持续下降,这一代际差异对白酒企业的产品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五粮液当前估值水平引发市场分歧。按照公司4599亿元的总市值计算,扣除账面净现金1251亿元后,实际收购成本对应的市盈率约为13倍。如果按照广发证券下调后的2025年316亿元盈利预测,公司对应市盈率为14.5倍。

部分机构投资者采用DCF模型对五粮液进行估值分析。假设公司未来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6%,永续增长率为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8%,模型测算的内在价值约为每股145元,较当前股价120元存在约16%的安全边际。

但市场对于这一估值存在明显分歧。悲观派投资者认为,如果第三季度20亿元的单季净利润成为新常态,五粮液全年盈利将锁定在80亿元至100亿元区间,对应市盈率将飙升至45倍至50倍,这一估值水平已接近科技股标准,与白酒行业的"现金奶牛"定位严重背离。

乐观派投资者则认为,五粮液第三季度业绩是主动去库存和战略调整的结果,而非被动的市场溃败。前三季度21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在A股上市公司中仍然位居前列,公司账面拥有超过1200亿元现金,具备足够的战略纵深应对行业调整。

先锋集团投资组合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白酒行业的调整周期通常为3年至5年,龙头企业的恢复速度显著快于行业平均水平。投资者需要在估值安全边际与业绩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当前阶段适合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散户投资者同样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投资者质疑券商给予新兴科技股6000亿元估值的同时,却认为盈利能力更强的五粮液4600亿元市值偏高。另一部分投资者则认为,白酒行业已进入永久性衰退通道,任何估值都存在高估风险。

100.07亿元的中期分红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按照这一分红规模,五粮液前三季度分红比例达到46.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通过真金白银的回报向投资者传递稳定信号,试图缓解市场对业绩持续性的担忧。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白酒企业的估值体系正在经历重构。传统的"持续提价+稳定增长"逻辑在当前环境下难以为继,投资者需要重新评估白酒股的风险溢价水平。未来能够成功转型、建立新增长曲线的企业将获得估值溢价,而固守传统模式的企业可能面临估值中枢下移的压力。

五粮液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的业绩表现将成为验证转型成效的关键窗口期。如果公司能够通过渠道优化、产品创新、场景拓展实现业绩企稳回升,当前估值水平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反之,如果单季度20亿元净利润成为常态,市场对公司的估值预期可能需要进一步下调。

来源:资本脉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