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凛冬的寒意,正以前所未有的残酷姿态,提前降临在硝烟弥漫的乌克兰大地。昨夜今晨,俄罗斯空天军与导弹部队再次展现了其远程打击的獠牙。从低空呼啸的“沙赫德”无人机群,到撕裂夜幕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再到图-95战略轰炸机投下的重型弹药,目标直指乌克兰维系国家运转的
凛冬的寒意,正以前所未有的残酷姿态,提前降临在硝烟弥漫的乌克兰大地。昨夜今晨,俄罗斯空天军与导弹部队再次展现了其远程打击的獠牙。从低空呼啸的“沙赫德”无人机群,到撕裂夜幕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再到图-95战略轰炸机投下的重型弹药,目标直指乌克兰维系国家运转的命脉——能源设施。位于布尔什廷的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在持续数小时的猛烈爆炸中几乎化为废墟。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的公告冰冷而绝望:全国范围被迫实施每小时一次的轮流停电,总计五小时。德国《图片报》的报道更揭示了更深层的灾难:乌克兰高达55%至60%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已在战火中损毁。这意味着,当东欧最严酷的寒冬真正降临时,缺乏电力和供暖的乌克兰民众,将面临一场生存的考验。战争,从未如此清晰地与严寒的死亡威胁画上等号。
就在全国陷入能源危机阴影的同时,在顿涅茨克前线,一座名为红军城(Krasnohorivka)的堡垒,正承受着俄军钢铁洪流的重压,成为决定顿巴斯东部战线走向的生死棋眼。《华盛顿邮报》敏锐地捕捉到,尽管包围圈正在收紧,乌军最高指挥部已将“死守红军城”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先级。他们正不惜一切代价,将本已捉襟见肘的资源向这座孤城倾斜。为何红军城如此关键?这绝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得失。它像一枚楔子,钉在俄军意图连通的顿涅茨克北部与红利曼方向之间。一旦红军城陷落,整个顿涅茨克北部乌军防线将面临被拦腰截断、分割围歼的巨大风险。守住它,就守住了顿巴斯乌军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失去它,则可能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崩溃。
驻守红军城市区的乌军精锐——第7空中突击军,为我们勾勒出了前线令人窒息的战场态势。为了彻底合围并夺取市区,俄军集中了约1.1万兵力,配合着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持续向城市的西北和北部挤压。放眼整个红军城及其郊区战场,俄军总兵力据估计已达到2.7万人,辅以超过100辆坦克、260辆装甲战车以及160余门各式火炮和迫击炮,形成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乌军第7军发布的局势图清晰显示,俄军的进攻如同三把尖刀:北路直插罗金斯科(Rodynske),东路强攻米尔诺拉德(Myrnohrad)正东方向,西北路则猛扑格里希诺(Hryhorivka)。这三路攻势的目标明确:最终在红军城西北部实现会师,完成对这座堡垒的“铁桶合围”。
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插曲,发生在红军城西北入口处的M30公路旁。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曾短暂地插上了一面俄罗斯国旗。这面旗帜的出现方式充满争议——究竟是俄军精锐突击队渗透至此的“胜利宣告”,还是无人机利用磁力装置的“心理战术”?无论真相如何,它的存在都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守军的神经。围绕这面旗帜,双方无人机展开了激烈的空中缠斗与猎杀。最终,乌军无人机成功将其摧毁。这面短暂飘扬又迅速消失的旗帜,是红军城战场残酷巷战与高科技对抗并存的缩影,更是双方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分心理优势的惨烈写照。它无声地宣告:红军城已无真正意义上的后方,每一处废墟都可能成为前线。
面对俄军步步紧逼的三路重压,特别是西北方向格里希诺附近逐渐缩小的包围圈缺口,乌军的困境暴露无遗。前线最稀缺的资源不再是坦克大炮,而是能顶在战壕里、在废墟间搏杀的有生步兵。《军事纪实报》透露,为了堵住这个致命的缺口,乌军指挥部不得不使出“非常手段”——将后方能搜罗到的各类准军事、安保甚至非一线作战人员紧急拼凑起来。乌安全局特种部队、国民警卫队安全部队成员、警察营、工兵单位,乃至其他“二线”或非战斗序列的人员,被仓促整合成一支“杂牌军”。这支临时拼凑的力量,被赋予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向俄军阵地发起反击,试图扩大或至少稳住格里希诺方向的缺口。然而,在俄军严密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面前,这种缺乏协调和充分准备的“填线”式反击,目前收效甚微。俄军的推进虽缓慢,却异常坚定,包围圈仍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紧。
在北线罗金斯科,乌军仍在进行顽强但代价高昂的反冲击。虽然该市东部和南部部分区域仍在俄军掌控中,但乌军的抵抗暂时迟滞了俄军直接从罗金斯科西进格里希诺的计划。俄军随之调整了重心,将目光投向了更北侧的红利曼(Lyman)方向。过去24小时的战斗表明,红利曼方向的俄军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从该村南部成功推进至至关重要的T0515公路沿线,并几乎完全夺取了公路旁的一个大型工厂区。这个工厂区的战略价值极高。地图清晰显示,沿着T0515公路,分布着一系列类似的工业设施。一旦俄军能稳固控制这个工厂作为“桥头堡”,并以此为跳板,逐个攻克或控制沿路的其他工厂,他们就能实质性掌控整条T0515公路。这将为俄军机械化部队沿公路快速西进,直抵格里希诺并与西北方向的友军会师,铺平最后的道路。可以预见,这些公路沿线的工厂建筑群,必将成为下一阶段双方寸土必争的“绞肉机”,乌军必然会依托这些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布设重兵和反坦克武器,竭力阻止俄军的“蛙跳”战术。
更令人担忧的是米尔诺拉德(Myrnohrad)方向。俄军不仅在正东方向持续施压,更从东北部和正北部不断深入市区。一个极高的风险是,俄军可能从红利曼方向直接南下,突入米尔诺拉德的北部。如果这一攻势与从东北、正北的俄军形成合力,俄军将有望把米尔诺拉德整个北部区域连成一片。一旦实现,俄军兵锋将直指米尔诺拉德与红军城之间脆弱的连接地带。切断这条生命线,米尔诺拉德将彻底沦为一座孤城,其陷落几乎只是时间问题,并将严重动摇红军城守军的侧翼。
在邻近的康斯坦丁诺夫卡(Kostiantynivka),战争的残酷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网络流传的视频记录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俄军战机投下了一枚重达3吨的超级航空炸弹(可能是FAB-3000系列)。俄罗斯军事评论称,这枚庞然大物精准命中了该市一个被标识为乌军的指挥总部。爆炸的威力惊天动地,尽管目标大楼的主体结构在烟尘中依稀可见,但内部的人员伤亡被判定为“灾难性”,据信爆炸发生时可能有包括指挥官在内的数十名乌军身处其中。这种超级炸弹的每一次使用,不仅是对物理目标的摧毁,更是对守军心理防线的重击。
与此同时,在利曼(Lyman)方向,俄军的进攻同样没有停歇。他们进一步控制了扬波尔(Yampil)约70%的区域,并以此为跳板,从扬波尔北部向利曼东郊发起了全面进攻。当前,战斗的焦点沿着T0513公路激烈展开,乌军依托公路构筑了新的防线。然而,乌克兰开源情报组织DeepState的地图显示,位于利曼东郊的马斯利亚科夫卡(Masyukivka)社区,大部分区域已变成双方反复拉锯的“灰色地带”,社区最东端已被俄军控制。综合各方信息,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形成:俄军正从东南方向,稳步收紧对利曼城的包围,一场新的攻城战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结语:
红军城,这座顿巴斯的钢铁要塞,已成为俄乌双方意志与力量的终极角斗场。俄军以万人重兵,辅以钢铁洪流,志在必得;乌军则押上了最后的预备队,甚至是非主力“杂牌”,只为守住那关乎全局的生命线缺口。头顶,是俄军导弹无人机编织的死亡之网,摧毁着乌克兰过冬的希望;脚下,是严寒渐近的冻土,预示着更为残酷的厮杀。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言:“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此刻在红军城的每一寸废墟上,双方都在用最极致的暴力,试图让对方屈服。无人机猎杀、超级炸弹斩首、工厂区的血腥巷战…… 现代战争的多元形态在这座孤城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军城的命运,远不止于一座城市的得失。它关乎顿巴斯乌军防线的生死,关乎乌克兰能否熬过这个因能源设施尽毁而注定无比寒冷的冬天,更关乎这场已持续经年的冲突下一步的走向。这是一场在寒冬阴影下的豪赌,双方都已压上了沉重的筹码。 当俄军的钢铁洪流持续冲击着乌军用“杂牌”和意志构筑的防线时,全世界都在屏息凝视:红军城,是会成为乌克兰坚韧不屈的象征,还是俄军战略突破的里程碑?答案,或许就写在T0515公路旁的工厂废墟里,写在格里希诺那面被摧毁的国旗曾经矗立的地方,写在红军城守军每一发打向俄军装甲目标的炮弹轨迹上。寒冬已至,血战未休,红军城的最终章,正在炮火与严寒中,一页页染血书写。
来源:料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