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男子患上口咽癌,与HPV感染有关,自述:原因有点难以启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9:40 1

摘要:如今的癌症早已不只是老年人的故事。口咽癌这几年里在中青年男性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过去见得少,如今几乎每年都有病例被确诊。很多人听到时还习惯性问:“怎么会?”

如今的癌症早已不只是老年人的故事。口咽癌这几年里在中青年男性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过去见得少,如今几乎每年都有病例被确诊。很多人听到时还习惯性问:“怎么会?”

其实,这类癌症背后一个常被忽视的元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很多人以为HPV只是女性宫颈癌的“问题”,但事实远没那么单一。

过去大家认定,吸烟、饮酒是头颈部肿瘤最关键的诱因。没错,它们确实危险。但在近十年资料里我们发现,不少男性没有长期抽烟喝酒史,却依然不幸中招。

一个中年患者的检查报告上显示:病灶在扁桃体区,病理证实为HPV阳性。那一刻他脸涨得通红,只说了一句——“大夫,这事有点难以启齿。”

羞耻,也正是HPV传播的“隐秘性”来源。HPV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包括口腔与口腔之间的密切接触。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但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恰恰是癌变的关键风险点。

HPV的感染非常普遍,大多数人经历过,只是机体免疫力把病毒清除掉,真正发展为口咽癌的比例并不高

但如果免疫力下滑、感染持续存在,再叠加烟酒刺激、作息紊乱、口腔慢性炎症,就像一堆干柴碰上火星,风险随之升起。

我见过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常年夜班、作息紊乱、压力大。起初只是嗓子干痛,以为是扁桃体炎,拖了半年,到检查确诊时已是口咽癌Ⅱ期。那种“以为没事”的疏忽,其实最让人遗憾。

很多人仍然以为HPV“只找女性麻烦”,其实在男性口咽区也能安家。

研究显示,男性HPV阳性率高于女性,尤其在30至50岁之间。只是因为喉咙不像宫颈一样可以定期筛查,大家更难发现。

再加上文化里对“私密”问题的羞怯,很多中年人即使出现症状,也"忍一忍"。可早期口咽癌几乎无痛,只有轻微异物感、吞咽不畅,等明显疼痛出现,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说实话,医学上没有一种病毒能被完全隔绝,尤其是HPV。

我们真正能依靠的,是身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状态。饮食均衡、睡眠充足、戒烟限酒都不是“口号”,而是现实的免疫策略。

比如: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柑橘、坚果),能帮助组织修复与氧化防护。规律作息则让免疫细胞“按时上班”。有人觉得这些太基础,其实大部分疾病的防线都败在基础上。

HPV相关癌症还涉及一个心理层面。很多男性对性生活相关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愿公开谈,不愿体检。这种羞耻感是防控的最大障碍。

如果能把HPV检测当做血压、血糖那样平常,很多悲剧其实会提前避免。尤其有高危行为史的人群,应该定期检查口腔黏膜状况。有些早期黏膜异常,用简单的光镜筛查就能察觉。

社会也应当更包容地看待这个病毒。感染并不等于“放纵”,它只是一个医学事实。勇于正视身体,就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很多人问,感染了HPV是不是就离癌症不远?不是。绝大多数感染几个月内自行清除。真正危险的是长期高危感染,尤其与吸烟、口腔炎症共同存在时。

换句话说,病毒只是“引线”,是否燃起来,取决于身体和生活方式共同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和患者说,“改变生活方式的意义,往往比药物更长远”。

我国男性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仍然偏低。刷牙仓促应付,定期口腔检查率不足三成。要知道,口腔黏膜的变化,是早期异常的信号

如果发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喉咙痛或异物感,务必要尽早检查。不是因为要去“查病”,而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体检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

目前我国已批准男性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防止高危型病毒感染。这并非“女性专属”,而是全人群防控的节点。

当然,它并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也不能解决已有感染。就像雨伞并不止下雨天能派上用场,但如果长年不打理,哪天真下雨了,也会漏水。

HPV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口咽癌的出现提醒我们,健康从了解开始,从日常继续。

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问题,只有不敢面对的现实。

每个年龄段都值得好好对自己负责——规律睡眠、多喝水、戒烟戒酒,少熬夜。

别让身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烧着火”,再去后悔。

生命不是一场突发事件,它更像一笔长期投资。

今天的习惯,正在决定十年后的你是什么样。

参考文献

[1]李丹,马文涛,林江,等. HPV感染与口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4):317-322.

[2]沈洁,郑凯,赵威,等. 我国男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现状及疫苗接种意义[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24,30(2):145-150.

[3]王静,张文慧,刘斌. 生活方式因素与HPV相关口咽癌风险的关系分析[J]. 中国肿瘤防治杂志,2023,30(6):433-439.

来源:悬泉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