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网络是局域网”的吐槽,戳中了无数人对全球互联的期待。当国外朋友能自由刷遍全球资讯,我们却要面对层层限制;当外网上关于中国的抹黑言论肆意传播,我们想反驳却苦于无门——这种“被动失声”的困境,早已不是“安全管控”能完全解释的现实。
“中国网络是局域网”的吐槽,戳中了无数人对全球互联的期待。当国外朋友能自由刷遍全球资讯,我们却要面对层层限制;当外网上关于中国的抹黑言论肆意传播,我们想反驳却苦于无门——这种“被动失声”的困境,早已不是“安全管控”能完全解释的现实。
总有人拿“怕被带节奏”当挡箭牌,可这恰恰低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判断力。从义务教育普及到互联网信息爆炸,如今的国人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信息孤岛居民”。我们能在纷繁观点中辨别是非,能在中外对比中看清真相,知道哪些是客观批评,哪些是恶意抹黑。主席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站在人民立场的国家,何惧那些捕风捉影的攻击?若自身行得正坐得端,民众的眼睛自然雪亮,岂会轻易被虚假言论煽动?
所谓“管控是为了安全”的说法,更经不起现实推敲。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是靠“关起门来”实现的,美国、欧洲同样面临网络攻击与虚假信息威胁,但他们选择的是搭建攻防体系而非屏蔽外部世界。中国《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虽旨在规范数据流动 ,却在实践中异化为对信息流通的过度限制,反而让我们错失了在国际舆论场发声的机会。当外媒炒作“新疆议题”“科技脱钩”时,我们的有理有据的回应无法直达全球受众,只能在国内舆论场自说自话,这恰恰放大了抹黑言论的杀伤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网络管控背后的“官本位”思维。将民众视为需要“保护”的弱者,本质上是对人民判断力的不信任,更是对“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偏离。他们怕的不是民众被带节奏,而是怕外部信息打破固有的叙事框架;担心的不是国家形象受损,而是自身管控力受到挑战。这种“防民甚于防川”的逻辑,与现代治理理念格格不入——真正的自信,是敢于让民众接触多元信息,是相信自身政策能经受住舆论检验。
反观国际社会,真正的网络强国从来不是“筑墙者”而是“发声者”。美国通过社交媒体输出价值观,欧洲借多元平台传递立场,即便面临争议也从未放弃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国外交部虽在推特等平台开设账号,却因普通民众无法跟进互动,难以形成舆论合力。这种“官方孤军奋战、民众集体失声”的局面,只会让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节节败退。
网络主权固然重要 ,但主权的体现应是在全球网络空间平等发声,而非自我隔绝。随着《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等新规实施,我们有能力应对网络安全风险,更有底气让民众接触外部世界。与其怕被抹黑而“堵嘴”,不如放开渠道让民众“说话”;与其靠管控维持形象,不如用透明赢得信任。
信息化时代的浪潮无法阻挡,民众对互联世界的渴望真实而迫切。别再让“安全”成为隔绝的借口,别让“管控”成为失声的理由。唯有拆掉思想的墙、放开互联的门,让民众在多元信息中淬炼判断力,让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清晰传递,才是真正的自信与强大,才是对人民利益与国家未来的真正负责。
来源:黑夜遮挡了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