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锚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核心目标,紧扣民事检察工作重点领域,以“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责任担当,推动民事检察工作在规范监督、精准监督、能动监督的轨道上稳步向好发展,以检察履职的“精度”与“温度”,绘就法治护航民
今年以来,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锚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核心目标,紧扣民事检察工作重点领域,以“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责任担当,推动民事检察工作在规范监督、精准监督、能动监督的轨道上稳步向好发展,以检察履职的“精度”与“温度”,绘就法治护航民生的生动图景。
一、深耕主责主业,充分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能
扎实开展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执行监督工作,在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中诠释法治精神,以“个案纠错+类案治理”的双维监督模式,提升监督质效。今年以来,办理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3件、民事执行活动监督案件32件、审判程序中的违法行为监督案件21件、针对民事审判程序和执行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制发检察建议9件,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2件,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力求在推动依法审判、高效执行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司法合力。
二、全面延伸监督,牢固树立精准监督理念
坚持法定性与必要性相统一的监督原则,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以能动监督延伸民事检察的“监督半径”。结合“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工作部署,聚焦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中违法“查扣冻”的监督重点,用好用足调查核实权。监督纠正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未及时处置已冻结被执行人名下财产径行终本的情形,更好的维护了申请人合法权益。对发现的人民法院执行保全环节存在的工作漏洞、违法代理情形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在生效裁判监督案件办理中,融入“释法说理+权益指引”的能动服务,通过案例解读、法律条文阐释等等方式,向申请人说明法院裁判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消解当事人的理解偏差。同时,告知其后续维权的法定途径与有效措施,引导当事人理性行使权利,今年以来通过该方式促成息诉结案3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监督效果。
三、聚焦检护民生,以检察温度助力弱势群体维权
将“保障民生福祉”作为民事检察的价值底色,加大支持起诉力度,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传递司法温度,为权益受损的弱势群体撑起“法治保护伞”。针对农民工等群体“经济困难、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有心无力”的现实困境,主动延伸检察职能,以支持起诉的法治力度,让维权不再“有心无力”。今年以来,办理支持起诉案件24件,通过协助收集证据、提供法律指导、协调诉讼程序等方式帮助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追回劳动报酬、经济赔偿等共计13.6万余元。同时,在支持起诉案件办理过程中,运用“公开听证+释法说理+司法确认”的多元解纷模式,促成3件支持起诉案件的当事人达成和解、终结审查,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也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
四、做实数字检察,巩固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质效
坚持在办案中发挥数字检察战略的强大牵引力。探索应用最高检推广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个,发现多条监督线索并经分类整理后成案3件,制发审判程序违法行为监督类案检察建议2件,均被采纳。探索创建“投资型保险民事强制执行检察监督模型”,运用该模型向法院发出执行活动类案监督检察建议1份,并确认已恢复执行到位11万余元,其他兄弟院运用该模型发出检察建议1份。
五、深化法治宣传,以多种形式拓展民法典宣传覆盖面
为积极回应新时代法治建设要求,立足民事检察职能,多措并举拓展法治文化阵地。“民法典宣传月”期间,通过在辖区中心广场、南门体育场设立咨询台、发放资料、开展“你问我答”大转盘趣味法律游戏等“接地气”的方式,将诉讼时效、继承顺序、居住权等实用法律知识融入群众生活,推动民法典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创新采用“法治实践+沉浸体验”模式,联合青海省警官学院、城中区人民法院举办“检察开放日”与模拟法庭等活动,为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法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播撒法治种子。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邀请南川东路小学师生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部门代表聚焦未成年保护,通过角色模拟、情景实践等形式,强化了“六大保护”协同机制,展现了检察机关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
来源:青海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