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道理(57)|扎根乡土,声动潇湘: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质与时代价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9:12 1

摘要:“第一次现场看湖南花鼓戏,特别有魅力,让人很开心!以后还会持续关注。”日前,第14届中国艺术节、第18届文华奖终评剧目大型新编古装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成都东盟艺术中心上演。演出结束后,一名成都观众告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工作人员。

曾衡林

“第一次现场看湖南花鼓戏,特别有魅力,让人很开心!以后还会持续关注。”日前,第14届中国艺术节、第18届文华奖终评剧目大型新编古装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成都东盟艺术中心上演。演出结束后,一名成都观众告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工作人员。

湖南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楚文化孕育的民间戏曲瑰宝,其以鲜活的乡土气息、灵动的表演形式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地方戏曲版图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诞生于田间地头,成长于市井乡野,既承载着湖南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也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了展现湖湘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艺术特质来看,湖南花鼓戏的魅力首先体现在语言与音乐的乡土性上。其唱词以湖南方言为基础,无论是长沙话的诙谐、益阳话的温婉,还是常德话的质朴,都自带“乡音”亲和力,让观众在听觉上快速产生情感共鸣。唱词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或讲述邻里趣事,或描绘婚恋日常,如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中“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咯,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的对唱,直白通俗却饱含真情,将劳动人民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娓娓道来。音乐方面,花鼓戏以“打锣腔”“川调”“小调”为核心曲调,伴奏乐器多为民间常见的唢呐、锣鼓、胡琴,旋律轻快活泼、节奏明快,如《补锅》中“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的唱段,旋律一响起便充满生活烟火气,仿佛将观众带入农家小院的劳动场景。

其次,表演形式的灵动性是湖南花鼓戏的另一大亮点。与京剧、昆曲等大戏的程式化表演不同,花鼓戏的表演更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多源于日常劳动与生活场景,如农妇的纺纱、樵夫的砍柴、货郎的叫卖,经过艺术化提炼后,既保留了生活的真实感,又兼具戏曲的美感。在人物塑造上,花鼓戏擅长刻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刘海砍樵》中憨厚正直的刘海、善良勇敢的胡秀英,还是《补锅》中勤劳聪慧的兰英、风趣幽默的补锅匠,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没有复杂的身份背景,却能以“小人物”的故事打动“大观众”,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缩影。

从文化价值来看,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精神的生动表达。湖湘文化历来有“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特质,而花鼓戏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接地气、敢创新”的历史。它从最初的民间小戏,逐步吸收湘剧、祁剧等剧种的艺术元素,不断丰富表演形式与剧目内容,既坚守民间艺术的本色,又敢于突破传统束缚。例如,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聚焦湘西脱贫攻坚,将土家族、苗族的民俗文化与时代主题结合,用传统戏曲形式讲述当代故事,既保留了花鼓戏的艺术内核,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湖南花鼓戏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下降、专业人才流失、剧目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其进一步传播。对此,近年来各地通过“戏曲进校园”“惠民演出”“线上直播”等形式,让花鼓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同时,创作者也在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将花鼓戏元素融入影视、动漫、流行音乐,让古老的艺术以更年轻的姿态贴近大众。

湖南花鼓戏不仅是一种戏曲形式,更是湘楚大地上“活”着的文化遗产。它从乡土中来,带着生活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唯有坚守其乡土本色、深耕时代主题、创新传播形式,才能让这朵“潇湘戏曲之花”常开不败,继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