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日“经济同盟”官宣才三个月,日本就像被按了快进键:钱先走,技术后走,工厂最后连根拔起。
1200亿美元已经打过去了,丰田的固态电池图纸也打包上传。
美日“经济同盟”官宣才三个月,日本就像被按了快进键:钱先走,技术后走,工厂最后连根拔起。
这不是新闻回放,是正在发生的现场直播——而且遥控器握在美国商务部新成立的“美日技术管控委员会”手里,14项关键技术清单上,丰田、索尼、东京电子一个都跑不了。
先看钱。
亚利桑那沙漠里,一座半导体厂凭空拔起,日本掏了400亿美元;得克萨斯平原上,氢能源园区连夜开工,又是800亿美元。
这两笔钱不是投资,是“转移支付”——日方股东只有分红权,没有决策权;美方政府却拿着就业、税收、选票三杀。
一句话:日本出钱,美国落地,利润回流华尔街,技术锁进五角大楼的抽屉。
再看人。
东京街头,1万人举着“拒绝经济殖民”的牌子,从永田町走到银座,喊口号喊到嗓子哑。
民调数字更直白:高市早苗内阁支持率跌破30%,刷新“战后最低”。
她12月3日飞华盛顿,想“重新谈利润分配”,结果美方连记者会都没安排,只给了一张闭门会议的照片,背景还是星条旗居中。
日本网友吐槽:这哪是谈判,是递交悔过书。
企业端更慌。
经团联12月1日发警告:协议若全面落地,未来三年日本国内制造业投资将蒸发23%。
翻译成大白话:工厂搬走、设备卖掉、工程师移民,本土只剩总部大楼和一块金光闪闪的招牌。
丰田内部文件泄露,美国工厂对日出口比例被强制提到40%——当年“日本车征服美国”的剧本,如今反向上演,角色互换,连台词都不改。
为什么日本不刹车?
一句话:债台高筑,方向盘不在自己手上。
政府债务与GDP之比263%,比希腊危机时还高40个百分点;防卫费又要翻倍,钱从哪来?
美国开出的条件像吗啡:先打一针美元流动性,止痛;副作用是技术、产业、就业一起外流,戒不掉。
广场协议当年只逼日元升值,现在连人带厂打包带走,速度是当年的3倍,野口悠纪雄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学术圈很少把话说这么满。
区域邻居连夜补课。
中国外交部一句“审慎评估”,背后是长三角、珠三角连夜摸排供应链缺口;韩国干脆砸5000亿韩元设“关键技术保护基金”,点名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EUV光刻胶三大项,明摆着跟日本抢人抢技术。
欧盟更狠,直接准备WTO诉讼,告美日AI技术转移条款违反公平竞争。
全球产业链像被突然拔掉插头的跑步机,谁晚一步,谁摔得更惨。
最微妙的变量在石破茂。
这位自民党“反主流”大佬,11月还在杂志上写“经济安保自主权”,12月派系议员就扩到87人,成了党内最大山头。
他手里握着三张牌:
1. 民意——街头抗议的怒火;
2. 企业——经团联的悲观预测;
3. 地方——大阪、名古屋制造业团体集体上访,要求国会听证。
高市早苗若再跌5个百分点,自民党就要换马,石破茂是最可能接棒的人。
可即便他上台,也只能在“少赔钱”和“晚赔钱”之间选,因为协议正文写得很细:违约即触发301调查,日本汽车、半导体、机器人出口美国关税瞬间拉到25%,那是直接休克。
普通人能做什么?
如果你在日本,三件事立刻见效:
1. 把日元资产换成美元或瑞郎,对冲本币贬值;
2. 关注公司有没有“赴美建厂计划”,一旦有,提前更新简历,因为本土岗位会缩水;
3. 技术岗工程师盯紧韩国、德国猎头,海外抢人窗口期只有18个月,错过就内卷。
如果你在中国或东南亚,盯紧日本外迁产能清单,固态电池、氢燃料、功率半导体,谁抢到谁就能在下一轮电动车与储能大战里卡位。
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散户,亚利桑那和得州的地方债、REITs已经悄悄上涨,毕竟800亿美元基建订单落地,最肥的是上下游土地、电力、水务。
结尾没有奇迹。
这份协议不是简单的“盟友分工”,而是把日本30年攒下的高端制造业连锅端。
历史书上,广场协议写的是“日元升值引发泡沫”;未来教科书,大概率会写“2023美日技术同盟引发日本产业空心化2.0”。
区别在于,当年日本还有钱、有技术、有时间“失去二十年”;这一次,钱先走,技术再走,连失去的时间都被压缩成一夜。
高市早苗回国那班飞机落地时,东京刚好下雪,跑道湿滑。
电视直播里她低头钻入轿车,镜头没拍到的是,同一片雪也落在丰田、索尼、东京电子的屋顶上——雪不会停,只是有人提前撑了伞,有人还站在原地。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