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空高远而澄澈,像一块漫无边际的蓝宝石,点缀着几朵悠悠的白云。这样秋高气爽的日子,最适合登高望远赏红叶。
十月金秋,最美莫过于北京的香山。
天空高远而澄澈,像一块漫无边际的蓝宝石,点缀着几朵悠悠的白云。这样秋高气爽的日子,最适合登高望远赏红叶。
站在山坡上极目远眺,只见漫山遍野的红扑面而来,鲜红、桃红、猩红,层层叠叠、瑰丽夺目,其间又点缀着青松翠柏的苍绿,红绿交织、明艳庄重。
当清凉的秋风拂过山峦,只感觉大片的红霞排山倒海而来,整个山似乎也跟着摇晃了起来,那种震撼人心的美,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
漫步在这样的山林,就感觉走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那枝头的每一片红叶,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精灵。
它们乘着清朗的秋风,在夜露的浸润下,在秋霜的雕琢下,无声无息间酝酿出一片浓郁的、盛大的秋韵。
我俯身,将一枚飘落的红叶置于掌心,看着那火红的颜色和清晰的纹路,如同看到一页来自时光深处的信笺。
上面一笔一划地写着关于时光、关于人生、关于思念的絮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叫《红叶》,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吴融,让我们随着古老的诗行,赏析这一片美了千年的诗意红叶。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 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唐朝·吴融《红叶》
吴融,字子华,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作为晚唐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在他去世后仅三年,大唐的命数也走到了尽头。
第一次知道吴融,是因为春日的杏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有一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来读的诗多了,知道这一句并非他的原创,而是从前人的诗句点化而来。
陆游就有诗云:“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只有一字之差。
后来又发现,在陆游之前还有一位诗人就是吴融,他写过一首《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由此可见,诗歌不怕传承抄袭,后人站在前人的肩头,若能点化得当,赋予更高远、更美好的意境,那笔下的春色,也自然如同那一枝红杏,是任何柴扉也关不住的。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重重秋露,阵阵秋霜,让每一片红叶都变得轻薄、轻盈,金色的夕阳斜照下,叶片变得通透而明亮,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诗人开篇便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红叶的外形与颜色,在秋风、秋露与秋霜的洗礼下,它变得很轻、很薄,而在秋日的暖阳下,更是明艳又明亮。
这样的红叶,没有秋的萧瑟和凄凉,反而让人感到温暖,眼前一亮的同时,心境也随之明亮。
和烟飘落九秋色, 随浪泛将千里情。
它们潇洒地告别了枝头,携着深秋的苍茫暮色,如烟如雾般飘然落下;又随着流水飘向远方,将那无尽的秋意与游子的情思,一并悠悠荡开。
颔联将红叶的格局瞬间放大。在诗人的眼中,它的飘落不是零散的,而是“和烟”成一片,融入了整个秋天的底色;
它的归宿也不是化为尘土,而是“随浪”远行,承载着“千里情”。
这哪里是凋零,分明是一场盛大而浪漫的流浪。落叶成了信使,连接起天地与江湖,传递着人间恢弘又深沉的情感。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在那些清冷的秋夜,它们曾悄然藏匿过月下栖鸟的身影;也曾静静地铺满庭阶,在寂静中陪伴着蟋蟀孤独的低吟。
颈联诗人将视角拉回,聚焦于落叶在生命尽头所扮演的温情角色。在月夜,它成为鸟儿的庇护所;在庭院,它是秋虫的聆听者。
这样的红叶,它是无私的,它是有温度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依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价值。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衰飒:衰落萧索。见张九龄的《登古阳云台》:“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
恨:遗憾。
这一时的凋零与衰败,其实不需要觉得遗憾。你且看吧,那无形的清风,正像一双灵巧的手,将它们裁剪成漫天绚烂的彩蝶,最终织就了这一季最辉煌、也最从容的告别。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直接道出“无多恨”,彻底否定了秋的凋零与哀伤。
秋风,它不再是万物的摧残者,而是大自然神奇的艺术家,将落叶当作彩纸,“剪成”了漫天飞舞的绚烂景象。
一个“彩”字,瞬间将原本的凋零点化为辉煌的落幕。
整首诗,句句不提红叶,句句都在写红叶,写外形、颜色,写与人、与万物的连接,结尾一句更是不同传统的悲秋之作,以从容、以乐观写出红叶的飘落之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
来源:青荷诗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