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丹丹。前阵子回老家秋收,村里的大槐树下天天挤满人,聊的都是“土地再延包三十年”的事儿。最犯愁的要数进城落户的乡亲,村西头的张建军哥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城里开建材店十年,去年刚把户口迁到市区,一听说土地要延包,立马关了店门回村,拉着村支书追问:“我户
大家好,我是丹丹。前阵子回老家秋收,村里的大槐树下天天挤满人,聊的都是“土地再延包三十年”的事儿。最犯愁的要数进城落户的乡亲,村西头的张建军哥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城里开建材店十年,去年刚把户口迁到市区,一听说土地要延包,立马关了店门回村,拉着村支书追问:“我户口都走了,老家6亩承包地还能保住不?这地留着有用还是退了划算?”今天就跟着张建军哥的经历,用大白话把进城农民的承包权说透,政策门道、留退建议都讲明白。
张建军今年49岁,2014年揣着攒下的两万块钱进城,从建材市场的搬运工做起,后来凑钱开了家小建材店,慢慢站稳了脚跟。2023年,为了让女儿在城里读重点中学,他把自己、老婆和女儿的户口都迁到了市区买的商品房里。老家的6亩承包地,这些年一直流转给邻居种玉米和小麦,每年能拿4800块流转费,虽说不多,但也是笔稳定收入。
上个月村里贴出土地延包通知,张建军当天就赶了回来。“我记得以前说户口迁走地就收走,现在延包了,我这地是不是要没了?”他这话一出口,围过来的几个进城乡亲也跟着点头——有的在城里开小吃店,有的在工厂当技术工,都担心户口迁出后承包地保不住。村支书笑着递给他一杯水:“放心,现在政策早变了,户口迁进城不代表地就没了,留不留全看你们自己的想法。”
很多进城农民心里都有个老想法:“户口一迁出农村,承包地肯定保不住。”其实这都是过去的老黄历了,这次土地再延包三十年,政策里早就把进城农民的承包权说透了,核心就是“不强制、不收回、尊重意愿” 。
早在2018年,中央就明确规定:承包期内,进城落户农民可以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也可以选择继续保留承包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这次延包政策更是延续了这个原则——只要你在第一轮、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合法获得了承包地,延包期间不管户口在不在农村,都能继续享有承包权,除非你自己主动提出退出。
张建军一开始不信,村支书打开手机翻出政策文件给他看:“你看这儿写着呢,土地承包权是按‘户’算的,不是按‘户口性质’。你们家当初分地是按户分的,只要你家的承包户没整户消亡(比如全家都不在了),延包时就能接着承包,跟户口迁到哪儿没关系。”
村里还有个例子,邻组的李大海2016年把户口迁去省城开超市,承包地流转给了村里的种植合作社种葡萄,每年能拿6000块流转费。这次延包,他特意回村签了延包合同,合作社还主动把流转费涨到了每亩1200块。“这地就是我的后路,城里生意要是不好做,回村还有地种,哪能随便丢了。”李大海的话,说出了不少进城农民的心思。
关键:能保承包权,但要选对“留”或“退”
既然进城落户能保住承包权,那是不是就只能攥在手里?其实政策给了农民两个明确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像张建军这样不想放弃承包权的,完全可以继续持有,不用自己耕种也能享收益,最常见的有两种方式:
土地流转:把地转给别人种,自己拿流转费。张建军之前把地流转给邻居,每亩每年800块,这次延包后,村里的种植合作社想扩大规模,愿意以每亩1000块的价格流转,还能签10年的长期合同。“6亩地每年能拿6000块,比之前多了1200,而且合作社统一管理,不用怕邻居突然不种了,省心又稳当。”张建军算了笔账,觉得很划算。
土地托管:把种地的活儿交给专业机构,自己还是土地主人。村里的王婶,儿子进城落户后把3亩地留给她,她年纪大了种不动,就找了农机服务站托管,从播种到收割全交给人家,年底能收2000多斤小麦,除了付托管费,比自己种还多收300多斤。“不用下田干活,还能拿到粮食,心里踏实。”王婶说。
保留承包权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进城农民留了条“后路”。张建军说:“建材生意受行情影响大,要是以后行情不好,干不下去了,回村至少有地种,饿不着肚子。”前几年疫情的时候,村里有几个在城里打工的乡亲,工厂停工没了收入,就是靠回老家种自己的承包地,解决了吃饭问题,等行情好转再进城,这就是土地的“兜底作用”。
要是全家都在城里扎了根,以后肯定不回农村了,也可以选择“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拿一笔补偿,彻底和承包地划清关系。
退出补偿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各地根据经济水平、土地质量来定。我们县平原地区的耕地,每亩退出补偿大概3-5万,山区的地会低一些,大概2-3万。邻村的赵叔,全家在城里开饭店十多年,去年自愿退出了4亩地,拿了16万补偿。“以后肯定不回村了,这笔钱给儿子换辆货车跑运输,比把地荒着强。”赵叔说。
但一定要注意:退出承包地是“不可逆”的,一旦退了,以后再想种地就没地了,而且只能退给村集体,不能私下转给别人。村支书特意提醒张建军:“你现在还不确定以后会不会回村,别着急退出,先流转着,等真的彻底扎根城里了,再考虑也不迟。”
很多进城农民纠结“该留还是该退”,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先保留承包权更稳妥,这3个好处不容忽视:
进城打工、做生意难免遇到波动,要是没了收入来源,农村的承包地就是最后的保障。就像前几年疫情,城里不少行业受影响,村里有个乡亲在城里开小吃店,停业后没了收入,回村种自己的5亩地,不仅够全家吃,还能卖些粮食换钱,等疫情好转再回城重开小店,要是当初退了地,真就没了退路。
现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越来越规范,只要土地位置不是特别偏,基本都能流转出去,每年拿一笔稳定的流转费。而且随着农村发展,像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项目越来越多,土地需求会增加,流转费大概率会慢慢上涨。就算以后遇到征地,承包地被征用,还能拿到征地补偿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次土地再延包三十年,承包权能稳定到2057年左右,不仅自己能享受,以后还能传给家里人。张建军的女儿现在读高中,以后要是想回村创业,或者想继承土地权益,有承包地在,就能有个基础。“就算女儿以后不回村,这地也是份资产,总比白白退了强。”张建军说。
虽然政策保护进城农民的承包权,但要是犯了这两个错,可能会失去承包权,一定要留意:
根据《土地管理法》,承包地连续抛荒两年以上,村集体有权收回。有些进城农民把地丢在那儿不管,既不种也不流转,荒了好几年,最后被村集体收回,后悔都来不及。张建军之前担心自己没时间管地,村支书告诉他:“哪怕少要点流转费,也得把地流转出去,千万别让它荒着,一旦超两年,真有可能保不住。”
延包政策是“大稳定、小调整”,一般不轻易调整承包地,但遇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村庄规划调整等特殊情况,村集体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公示等法定程序后,可能会对承包地进行小范围调整。要是遇到这种合法调整,要配合村集体,不能蛮不讲理拒绝,当然,调整必须合规,不能随便乱调。
要是全家在城里有稳定工作、固定住房,孩子也在城里定居,以后肯定不回农村了,可以考虑自愿退出,拿补偿改善生活;要是还没彻底扎根,或者以后可能回村,就先保留,流转拿收益。
要是想以后回村养老、种地,或者想给孩子留份土地权益,必须保留;要是觉得土地是“累赘”,不想再和农村有牵扯,且全家都确定不回村,再选退出。
张建军最后决定先保留承包权,和村里的合作社签了流转合同,每年能拿6000块流转费。“先流转十年看看,要是以后生意稳定,女儿也在城里站稳脚跟,再考虑退不退,现在先留着,心里踏实。”
其实土地延包三十年,对进城农民来说是颗“定心丸”——不用再担心户口迁走就丢地,能自主选择留或退。土地是农民的根,不管进城多久,这份权益都该好好把握,选对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让土地发挥最大价值。
你身边有进城落户的农民吗?他们的承包地是保留还是退出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是丹丹,每天会分享土地政策、农村权益这类实用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我们明天见~
来源:风中蓝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