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读我们河北电台老记者王春法一书《岁月随想》,其中有一个章节中说:(邱县)国民党惨案之风,是如何刮起并迅速膨胀蔓延起来的呢?直到1979年9月13日我通过参加邯郸地委常委会(应邀记者),才知其始末因果。
记者“无冕”却“有位”
近读我们河北电台老记者王春法一书《岁月随想》,其中有一个章节中说:(邱县)国民党惨案之风,是如何刮起并迅速膨胀蔓延起来的呢?直到1979年9月13日我通过参加邯郸地委常委会(应邀记者),才知其始末因果。
宣传是党的一大优势,地方各级党委都很注重发挥好记者站的作用,为当地多做一些宣传。老记者王春法提到的列席地委常委会议,以致后来多年的记者列席市委的常委会议,是一个长期的惯例。记者要下去采访,要写稿,记者不能过多地“泡”在会议里,记者列席参加的会议,多是重要的工作会议,有些精神需要记者提前知道,以便准确了解当地党委的工作部署,搞好配合,做好宣传。记者除了列席参加地委委员和市委常委的重要会议以外,还有几位重视宣传工作的地、市委书记经常向记者通报情况,介绍他们在基层调研发现的典型,提出报道意见。
对记者工作,省里也很重视。省级媒体的驻站记者每年年初都要开一次工作会议,记得邢崇智当省委书记时,每年都把中央驻河北的记者,省级媒体记者站的记者召集到一起开会,把省委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给大家讲讲。那时候,交通条件还比较差,几乎每次会议,省领导都要求地方党委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要求记者参加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会议。
有人把记者比作“无冕之王”,是说记者没有实际权力,但有影响力。其实,“无冕”、无权、是真的,影响力也不是有多大; 而“之王”比喻就不准确了,记者哪里敢称王。虽然“无冕”,但在宣传工作上,在地方党委的眼中,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还是“有位”的。
2018年1月16日
当了几十年记者,看了有人“要把记者扔到井里弄死”的新闻,心情很沉重。同时,也想到了一个话题:记者的使命!
记者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一个字:真。求实、求真,当好喉舌和参谋。
远的不说,只说我熟识的两位老记者。
一位是赵德润。他是原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1982年,肥乡县开党代会,一些帮派思想严重和怀有个人野心的人,暗中纠集,秘密串联,采用“文革”手法,破坏选举,把坚持三中全会路线、工作成绩显著的县委书记选掉了,制造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也称“肥乡事件”。
这个事件发生后,当时的地方某些领导政治敏感差,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处理措施不是很得力。当时,“文革”过后时间不长,政治生态还不是很好,再加上一些干部派性观点严重,采访的难度很大。赵德润在肥乡排除干扰,顶住压力,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事实,写出有分量的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重视,严肃处理了一批派性严重的干部。邓小平在中央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讲了“肥乡事件”,指出了事件的严重性。“肥乡事件”载入《邓小平文选》。
另一位是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江山。他曾在1995年和1998年,先后采写了轰动全国的永年“朱庄事件”和魏县“邵村事件”。这两起案件都涉及人命,事关重大,同时也牵涉到一些地方干部,各方认识也有差异,采访难度很大,阻力很大,障碍也不少。但是,江山不忘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不惧风险,义无反顾,不求真像不罢休,终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采访任务,为领导正确处理这两个重大事件提供了真实的决策参考。
赵德润北大毕业,在临西广播站、报道组工作过,后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
2018年2月3日
张君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河北记者站站长、资深记者。记者节里说张君,是我刚看到了张君写的一篇报道《河北滦南县国土局:如此开展“两学一做”究竟是在糊弄谁?》报道说:11月7日,记者在滦南县国土局采访时,发现该局一楼大厅显眼处布置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里,暗藏“玄机”、出尽“洋相”。只见金框镶边、颇显庄重的专栏里,稀稀落落地张贴着七八篇心得体会文章。记者随手翻看了其中一位名叫张志冬的撰写的心得体会,发现文章的抬头部分竟然出现了“河北新闻网讯”,以及“河北日报记者苏励、别志雷”等字样。粗略读了下这篇所谓的“心得体会文章”,更是发现文章通篇都是河北原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其中根本没有半点作者联系自身实际所写的内容,这样的心得体会显然是“应景”抄袭。只不过如此全然不过脑子、连所抄袭文章的出处都面不红耳不赤地一概标注出来,如此的“奇葩”行为,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记者随后采访了滦南县国土局办公室的史主任。据史主任讲,这篇心得体会文章的“作者”张志冬,是该局人事科负责人。至于“两学一做”专栏里为何会出现抄袭“穿帮”,闹出如此“笑话”,他也显得尴尬难堪。当记者问他:如此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能够确保活动开展得深入扎实收到实效吗?这不是典型的“认认真真走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吗?对此,史主任不仅未作正面回答,反而“反客为主”地“请教”记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似乎他们对如何开展好这项活动压根就“束手无策”、全无信心。记者实在难以想象,党中央对开展活动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难道在滦南县国土局被当作了“耳旁风”吗?
《河北日报》驻邯郸记者站老记者杜国堂写过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曾发表在大型新闻核心期刊《新闻战线》上。这篇论文的题目是《记者的发现》,他在讲,记者既要动脑、动手,还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用眼睛采访。有的现象,有的问题,别人可能视而不见,在记者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好素材、好题目。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坐出租去开人大会,路上和司机的一番交谈,就写了一篇全国好新闻。
张君当记者多年,秉笔直书,为民说话,写了大量在全国叫得响的好新闻。滦南县国土局抄袭写心得,不把“两学一做”当回事。墙上的心得栏,没人多注意,有心计、会采访的记者张君却发现了有价值的大问题,这就是记者在用眼睛采访,在用眼睛观察,在用心去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这就是一个记者的功力。
2017年11月8日
(未完待续)
来源:邯郸赵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