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泉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近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和文
- 开栏语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泉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近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实践中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亮点频出、成效明显。
泉州市纪委监委、泉州市文旅局联合在泉州晚报社开设《护航文保 赓续文脉》专栏,展示近年来我市各级文旅部门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全市纪检部门在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驾护航采取的有力措施、积极成效,同时深入挖掘、讲述泉州文物蕴含的清廉故事。
核心提示
在泉州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中,有一处特别的存在,它的出现,堪称泉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被誉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那就是泉州市舶司。
市舶司在泉州建立,北宋泉州知州陈偁(chēng)居功至伟,是他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在包括他在内的诸多泉州籍官员多年的积极努力争取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终得以设立。
史书赞陈偁为“循吏”,称他“以治行闻,以惠政称”。在地方任职的40余年间,他每到一地,都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改革弊政为己任,深得士民爱戴。两次主政泉州期间,亦多有惠政,去世后入祀泉州先贤祠。
设市舶司开创辉煌的“泉州时代”
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集“审批、监管、征税、外交”多职能于一体。唐开元年间,朝廷在广州首设市舶使,这便是市舶司的前身。唐朝泉州已是我国四大海外贸易港口之一,到北宋初,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口,市舶司设置却晚了广州和两浙一百年左右。
宋元时期泉州市舶司(AI生成)
泉州市舶司的设立,从嘉祐年间(1056—1063年)到元祐二年(1087年),经过几代主政官员二三十年的积极争取,期间几多波折。根据《宋史》记载,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海上贸易繁荣发展,但管理也较为混乱,因此,嘉祐年间,时任福建转运使罗拯出于加强海外贸易管理的需求,并增加市舶收入,建议设立泉州市舶司。熙宁五年(1072年),发运使薛向上奏,提出“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主张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以规范贸易秩序。
元丰三年(1080年),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遭遇了严峻挑战——朝廷颁行了“广州市舶条(法)”。该法案规定,海舶要到海外经商,必须先到广州市舶司呈报,领取公凭,方许出国;归国时,又须到广州市舶司抽解,“旧法番商至,必使诣广东,否则没其货。”
这一规定,给泉州的海外贸易带来很多不便,而且由于当时任“觉察拘拦”的福建转运使王子京对海商的严厉管理查验,不少海商因此获罪入狱,财物被没收,甚至每年有不少人丧命狱中,“窃还家者过半”,泉州自由、繁荣的海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次任泉州知州的陈偁站了出来。陈偁(1015—1086年),字君举,永安贡川(今三明市永安)人,北宋秘书少监陈世卿的儿子。天圣八年(1030年),年仅16岁的陈偁中进士,20岁时袭父荫补为太庙斋郎,十年后,得以到地方任职,先后历任漳州司法参军、龙溪县主簿、罗源知县、蔡州通判、惠州知州、宿州知州、开封知府、尉州知州、泉州知州等职。
陈偁(资料图)
熙宁八年(1075年)、元丰年间(1079—1085年),陈偁两任泉州知州。他深知海外贸易的业务发展不易,应当给予商人最大的便利,于是他不断地向朝廷奏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
陈偁的儿子、北宋理学名宦陈瓘在《陈了斋集》里详细记载了其父一再上奏要求设置市舶司的原因:“自泉之海外,率岁一往,复令遵诣广(州),必两驻冬,阅三年而后返。又道有礁石浅沙之险,费重利薄,舟之南日少,而广(州)之课岁亏。重以拘拦之弊,民益不堪。置市舶于泉(州),可以息弊止烦。”从泉州出发到海外,大约一年之内可往返一次,若绕远道到广州,因为季风等因素,头尾大约三年才能返回,且通往广州的海路上有礁石、浅滩、险恶的难关,费用增多、利润少,加之“觉察拘拦”王子京带来的弊端,因此,他认为,只有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可惜,由于市易司提举吕嘉问等人的反对,以及广州等已有市舶司的地方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因,朝廷并没有同意,期间,陈偁锲而不舍一再上奏。直至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泉州籍名宦苏颂向负责财政的户部尚书李常,再次提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一事,李常便再一次将陈偁的奏折翻出来与朝廷讨论。
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终于接受陈偁的建议。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从此泉州港逐步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并在此后一两百年时间里,开创出一个“泉州时代”。
拂去尘埃古“海关”遗址惊艳亮相
从创立至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的近400年间,泉州市舶司见证了宋元中国海外交通的繁华盛景,也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极盛乃至走向衰微的历程。泉州市舶司早已湮灭在千年的历史烟云中,如今,以遗址的形态被发掘并保护着。
泉州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王俊 摄)
穿过香气四溢的水门巷,沿着蜿蜒的竹街、水沟巷前行,跨过鹊鸟桥,就来到水仙宫,也就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舶司遗址。由于广州、杭州的市舶司等遗址均已湮灭,带队对泉州市舶司遗址进行考古挖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表示,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我国唯一可以较为完整揭露出来的古代“海关”遗址。
泉州市舶司遗址
水仙宫附近的泉州人民电器厂,是市舶司考古发掘现场。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泉州市舶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2020年5月至11月,在原人民电器厂院内布设探方,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出土了花卉纹瓦当、脊兽、文字砖等建筑构件,及16551件包括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等较高档陶瓷器。结合遗址周边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泉州市舶司遗址位置最终得到确认。
泉州市舶司遗址里出土的瓦当、砖块、青白瓷等。
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官式建筑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掌管对外往来的机构提供宝贵的实物例证。
设立于南外宗正司遗址内的泉州市舶司专题展
如今,在位于古榕巷的南外宗正司遗址中展示的“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市舶司遗址”展,可了解泉州市舶司设立的渊源、发展等,并可欣赏到不少出土文物。
两知泉州多行惠政的一代循吏
泉州市舶司设立时,一直心系这件事的陈偁,却看不到了,彼时他已去世一年多。除了有功于市舶司的设立,陈偁两知泉州期间,善政为民,至今志书还记载着,千年前他与泉州人民一场感动世人的双向奔赴。
熙宁三年(1070年),陈偁改任开封府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因王安石推行新法,请求调往外郡,任泉州知州。据《福建通志》,他来泉州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坐开封防失青苗钱罢,州人闻之三日裒钱五十万偿……”由于他在开封府任上,因救灾动用青苗钱,造成府库亏损50余万缗,被继任开封府官员告发。陈偁虽然为官多年,但一直清正廉洁,根本无法拿出银两来填补府库的这笔亏空。因此,他被朝廷革职查办。泉州市民闻讯后,3天之内集资50余万缗,替陈偁还清亏空的钱;并且联名向派来调查此事的户部使者上书,请求赦免陈偁,“偿负而赎其罪,以留之言于部使,得以免罪”。户部使者被泉州民众的真情打动,如实向朝廷转达了民情民意,陈偁因此被免于处分,调任安徽省宿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年逾六旬的陈偁再度出任泉州知州,百姓听闻他再任,都非常激动,“民闻公来,相与欢呼,争迎旁郡至。”在他任职的5年间,“慎断案,崇教化,礼士人。”任内,恰逢泉州大旱,庄稼歉收,陈偁教农民用牛车汲水灌入东湖,使东湖的水常满,有效地灌溉了周围40多顷的良田,保证农业收成,泉州百姓对其十分感激。
来泉州之前,陈偁先后任罗源县令、蔡州通判、惠州知州等职,每主政一地,他都积极有为、为民谋利。任罗源县令时,他兴办学校,教平民子弟识字,凿渠疏泉,灌溉农田上千亩;至和二年(1055年),因政绩优异,升任为蔡州通判,期间他着力清理过往案件,纠正冤假错案,发现一起有5个人被前任判死刑的案件有疑点,力主复查,案件得以平反,由于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清正廉明,被蔡州百姓冠以“陈青天”之名。
陈偁任惠州知州期间,大力治理荒废多年的惠州西湖,图为惠州西湖今景。(图源:视觉中国)
嘉祐五年(1060年),陈偁升任惠州知州,他大力治理荒废多年的惠州西湖,恢复渔业生产,同时上奏朝廷免除课税,并引进中原先进农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为民兴利之举。陈偁离任时,“民莫不怀感,而相与名公之桥曰陈公桥,亭曰陈公亭”,“相与绘公之像而祠焉”。
主政泉州时,繁忙的政务使陈偁积劳成疾,几次病倒,元丰八年(1085年),他因病以朝议大夫致仕。元祐元年(1086年)7月,在泉州病逝。听闻这一消息,泉州人民悲痛不已,商贾停市,万民吊唁。根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因陈偁对泉州的巨大贡献,南宋真德秀主政泉州期间,将他与程大昌、颜师鲁、林枅、韩国华、赵鼎、孙逢吉等人并祀乡贤祠。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叶俊伟/文
图片来源:泉州晚报社资料照片(除署名外)
来源:打工人加油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