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揉进墨里,书道漫过时光——著名书画家吕金光、青年书法家王书峰走进文化视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1:56 1

摘要:文化视界网报道晚晴穿牖,秋阳染案,墨香漫溢间,尽是秋高气爽的澄润。昨日下午的文化视界,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文人长卷——山东艺术学院和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吕金光博士和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易三仓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

文化视界网报道 晚晴穿牖,秋阳染案,墨香漫溢间,尽是秋高气爽的澄润。昨日下午的文化视界,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文人长卷——山东艺术学院和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吕金光博士和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易三仓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王书峰博士走进文化视界,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专访。两位教授与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总编辑梁洪文一同踱步画廊间品赏名家真迹,围坐茶案前畅谈书道薪传,终以笔墨寄情,留下雅意融毫的墨韵。这一日的雅集,既有“谈笑有鸿儒”的知音之契,更有“墨痕留韵”的文化深味,为秋日平添了几分沁人心脾的书香。

勤耕初心:从童年墨缘到案头十年功

对书法的敬畏早在年少时便扎了根——吕金光教授回忆起临沂农村的童年,父亲是私塾先生的日子里,红纸上的春联沾着年气,墓碑上的刻字凝着岁月,连村口贴的大字报,都成了他最早摩挲的“字帖”。那时不识繁体,却总趴在一旁看父亲写草书,弯弯曲曲的线条让他着了迷,久了竟能认出几分,那份藏在心里的小得意,成了他与笔墨羁绊的开端,这份羁绊后来不仅延伸至书法,更悄然埋下了书画相融的种子。

王书峰教授的墨缘,埋在冠县老家的田埂间。“小时候在田间劳作,后来才觉出‘艺’字就像插秧,和劳作的道理一样——都得踏实往下扎,得不断学、不断做。”而这份“踏实”,后来成了他书路里最鲜明的底色:早年在冠县武训高中教书法,他辅导的学生已拿了全省前列,可握着粉笔的手总觉得“不够”——学问像爬山,站得低了,眼界就窄了,他索性咬咬牙踏上考研路,2006年考上四川大学,跟着侯开嘉、吕金光先生学,后来又读了博士。那些年,他把“想往上走”的心思全化在了案头:研《兰亭序》,他将“之”字十余种写法记满小本,更逐笔查书法史,琢磨笔法传承;研《张猛龙碑》,常赴博物馆摸碑感金石劲,再对拓片写万字札记,品碑之硬气与清代碑学思想。

这份深耕,在现场创作时愈发鲜明,茶过三巡,素笺铺展。吕金光教授取大笔蘸墨濡染,抬手间便见豪情。其所书《闲时吟》开篇开篇“闲时煮茶论古今”的“煮”字,笔画像江河漫开;“古”字结体奇崛,倒像崖上孤松悬着,看着险,却稳得很。——这背后,是他对倪元璐墨迹的无数次临摹,更藏着他早年习画的积累:“早年学画时练的构图疏密、墨色晕染,与书法互成助力,比如写‘孤松倒悬’的结字,便暗合了绘画里‘主次分明’的布局意趣。”

吕金光《闲时吟》138×34cm 2025

起初临倪元璐的墨迹,他怕丢了古人的魂,未曾追求标新,日日伏案,单是倪体那股遒劲的线条,就练了好几年,连带着画里的笔墨技巧也一并磨;后来受恩师点拨才懂:临摹不是复制,是在笔墨里找古人的精气神。“心里先装着这份精神,笔下才能写出真意。平日里既练书法的线条,也悟绘画的意趣,慢慢才能养出自己的气韵。”他掷笔时,腕底还留着笔走的余劲,那股“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混着书画同修的温润,都清清楚楚落在纸上。

吕金光《静尘自然有得,虚怀初若无能》138×34cm 2025

王书峰教授随之落墨,凝神片刻后笔锋触纸如行云流水。他写郑燮《新竹》,楷书笔意里透着行书的灵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十字,墨色温润得像春雨润竹,每一笔都藏着“慢磨”的功夫;继而写《颂平常心是道》,笔势趋缓,“平常心”三字从容得似有“宠辱不惊”的淡然,搁笔时他轻声道:“写字如做人,踏实方能立住,这‘踏实感’,是磨出来的。”

王书峰《新竹》138×34cm 2025

守正文脉:书画同源与碑帖相融的笔墨心

茶烟在案头渐渐散去,访谈时聊起“传统”,两人的话里都藏着对文脉的坚守,吕金光教授更将这份坚守延伸至书画同源的传统里。他说起初见倪元璐墨迹时的触动:“那‘新理异态’,线条遒劲、气势豪放,这份雄厚气魄令人痴迷。”谈及以书入画,吕金光教授坦言“书画本是同根而生,书法的笔法锤炼,正是绘画造型立骨的根基”。早年临《富春山居图》时,他便试着将书法功夫融于绘事:画山上的松树,就用练倪元璐书法时磨熟的中锋笔,一笔笔勾树干,纹理像笔走龙蛇,不僵不板,看着就有劲儿;画溪边的石头,便用书法里的枯笔,顿一下、提一下,墨色有浓有淡,就算笔断了,意也连着——石头的苍劲里裹着润气,不生硬。

吕金光山水作品 2022

他从倪元璐的遒劲里取“骨”,从王铎的跌宕里取“势”,还暗合着绘画“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的古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金光图式”。就像现场写《闲时吟》里“墨里寻真见本心”,墨色都转枯了,笔意却还苍劲——那股“入古不拟古、融画不脱书”的通透,一看便知。

王书峰《颂平常心是道》138×34cm 2025

说到传统的包容与活态,王书峰教授也有自己的体味:“我总讲‘碑帖相融’,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传统本就是多元的,能容得下不同的养分。”他写行书《苏辙文》,就取《兰亭序》里流觞曲水的雅气,再掺上《张猛龙碑》的剑拔弩张劲,字里既有文人的软意,又有金石的硬气;写楷书《春夜喜雨》,以颜体为骨,再裹点篆隶的笔意,求的就是“篆隶楷行草各得其法,又合乎一道”。

而这份“多元”,更来自生活与地域的滋养——赴成都求学时,南方的灵动如“好雨知时节”般润进笔底;回到山东,北方的厚重又似“岱宗夫如何”的沉劲,让他懂了书法需有“骨”。连写《望岳》时,他都把对泰山的眷恋化成隶书的厚重笔墨:“生活是创作的源头,传统是笔墨的根基,少了哪一样都不成。”

寥寥数语间,是两位教授对“守根”的共识——传统从不是束缚,而是让笔墨更有底气的“活水”;而书画同源的智慧,正是这“活水”里最温润的一脉。

出新致远:让书道活在当下的笔墨智慧

日暮西斜时,案上的几幅作品并置,吕金光教授的《闲时吟》雄浑豪放中藏着绘画意趣,王书峰教授的《新竹》温润从容,一刚一柔,一稳一狂,墨色交织间,恰是“创新”的两种模样——从不是故意要和古人、和旁人不一样,而是守着老理儿,顺着自己的心性,自然长出来的新气儿。

吕金光教授的创新,藏在“提炼”与“互融”里。他从倪元璐的笔墨里悟遒劲;从绘画的意趣里取养分,把书法的线条风骨与绘画的构图墨韵,都融入豪情。所以写“笔底风云自纵横”时,浓墨收笔的地方,像画里的点染,轻轻一点却有劲儿;笔力透纸,藏着山石的沉;线条忽高忽低,又有画里“开开合合” 的妙,看着像打雷裂了石,再细品,又有远山含着黛色的软,不冲,也不飘。

吕金光《书为心画》69×68cm 2025

王书峰教授的创新,则落在“融合”与“落地”。他主张“碑帖相融”,是把不同书体的长处拧成一股劲,让笔墨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当代的灵动;作为高校教授,他更把创新延伸到书法传播里——办“斯文在焉”展,把书法搬出书斋、放进书店,“想让书法和书本的故事产生连接,也接住生活的地气,让更多人读懂其中的‘斯文’”。他常对学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创新的前提,是把“本”扎牢,就像他写“平常心”时,掺了生活的淡然,让传统楷书有了当代人的心境。

王书峰《山居秋暝》66×50cm 2025

秋阳斜倚窗棂,案上墨痕渐干,却似还凝着两位书家的笔意——吕金光的字里藏着画的筋骨,一笔一墨都带着对“同源”的悟;王书峰的墨里含着碑的沉劲,一撇一捺皆裹着对“根基”的守,都不是刻意求工,只是把半生的勤耕、对传统的敬、对创新的诚,悄然揉进笔锋。

晚风掠过案头,卷起半张残笺,墨香淡了,可那字里的力道还在。其实文脉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旧痕,是有人把老祖宗的“根”揣在心里,用自己的笔墨续上新鲜的气脉。这一日的雅集会散,可案头那几纸字,却像秋阳下的一竿竹、一方石,立得住风骨,留得下温软,等着后来人俯身细品时,能从墨痕里读懂:原来“书道”二字,从来藏着这样踏实又鲜活的魂。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王浩然

摄像、摄影/张津凯、徐德扬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