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影视剧骗了!古代战争的“一边倒”,并不都是因为主将无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6:58 1

摘要:后金以少胜多击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有一组数据至今读来仍令人脊背发凉:明军西路军三四万人全军覆没,主帅杜松战死;而后金方面,即便以最开放的估算,伤亡也不过数百。更刺眼的是抚顺之战,万余明军对阵两万后金兵,最终“死者数千”,后金却只折损了两人。

后金以少胜多击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有一组数据至今读来仍令人脊背发凉:明军西路军三四万人全军覆没,主帅杜松战死;而后金方面,即便以最开放的估算,伤亡也不过数百。更刺眼的是抚顺之战,万余明军对阵两万后金兵,最终“死者数千”,后金却只折损了两人。

不少人将这种悬殊交换比归咎于明军将领昏聩、战略失误,或是后金“运气太好”。但翻开史料就会发现,真相远比“主将无能”残酷——古代战争的胜负,早在战场之外的练兵场就已注定。绝大多数所谓的“一边倒”,本质上是“精锐军队”对“乌合之众”的降维打击,而非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

岳飞曾说过一句戳破战争真相的话:“战阵既交,手执得枪住,口有唾得咽,则已是勇也。”在影视剧中,士兵们冲锋陷阵时个个眼神坚定、嘶吼震天,可现实里,面对白刃相向的生死瞬间,能做到手不抖、嘴不干,已经是远超常人的心理素质。而这,恰恰是衡量一支军队成色的最低标准——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的士兵,上了战场不是“作战单位”,而是“待宰的羔羊”。

遗憾的是,明末的大部分明军,连“执枪咽唾”都做不到。万历年间,宦官高淮在辽东作威作福,“括民财,虐军卒”,辽兵的月饷能积欠十几个月,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要逃到女真部落才能活下去。

连肚子都填不饱、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有心思练“执枪”的力气、“咽唾”的定力?到最后,这些明军“衣甲朽坏,弓矢不能贯札”,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拿着武器的难民。

反观后金和戚家军这类强军,他们的强大从不是靠“天生勇猛”,而是靠一套环环相扣的“练兵逻辑”——待遇、赏罚、训练,三者缺一不可,且每一环都踩在明军的软肋上。

努尔哈赤给后金士兵的待遇很实在:“每牛录给地三百晌,授田之丁给牛二头”,旗丁人人有房有地、有牲畜有仆从,彻底没了后顾之忧。打仗不是“卖命换口吃的”,而是“为自己的家业冲锋”,士兵的战斗意愿自然天差地别。

赏罚上更不含糊,“克城破敌之后,论功行赏,有罪者罚,无有偏袒”,攻克抚顺后,战利品和降民全部分给众军,谁卖命谁受益,一目了然;要是打了败仗,就“夺其俘获,鞭责示惩”,赏罚分明到没人敢懈怠。

训练上,后金士卒“自幼习射,五步之内能引弓中的”,后来八旗步甲玩的“步弓重箭,五步射面”战术,看似简单,却需要日复一日的苦练,普通军队根本学不来。

戚继光的戚家军更是把这套逻辑玩到了极致。待遇上,戚家军正兵月饷一两五钱,亲兵二两,临战还加双饷,万历援朝时甚至许诺年俸四十三两——要知道,当时明军普通士兵的年饷才三两,戚家军的待遇是前者的十几倍。

赏罚上,戚继光摒弃了明军混乱的“人头军功制”,搞出“腰牌记功,专人核校”,谁杀了敌、谁立了功,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杜绝了冒功争功的乱象。训练上,他创立的“鸳鸯阵”,把十二人的小队拆分成不同职责的岗位,有人主攻、有人防御、有人支援,配合严密到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也正是因为这套逻辑,戚家军才能在台州大捷中“十三战十三捷”,斩敌三千余级,自身仅伤亡二十余人。这种交换比不是“奇迹”,而是“投入产出”的必然——你给士兵足够的保障、公正的待遇、科学的训练,士兵就会用命给你赢回胜利。

明末明军并非完全没有能打的力量,比如李成梁的“家丁”。这些家丁月饷五两,配良马坚甲,待遇远超普通士兵,早期八百人家丁,就是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核心;后来他扩充到家丁八千,直接成了“辽东王”。贺世贤麾下也有一千家丁,个个“勇冠三军”。可问题是,这些家丁只是明军的“少数派”,要支撑数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杂兵作战,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萨尔浒之战中,杜松西路军的几千家丁,被分散在多名军官手中,又撒在从萨尔浒到吉林崖、界凡的漫长战线上,力量被拆解得七零八落。后金集中精锐先击溃家丁,剩下的杂兵瞬间没了主心骨,“自相蹂践,死者无算”;再遇到后金的白刃冲锋,只能“僵立待戮,莫敢逃遁”。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屠宰”。

整个明清战争,其实藏着一个很残酷的规律:“规模越小越难料,规模越大越一边倒”。小股冲突中,明军家丁还能跟后金士卒周旋,比如万历四十六年,李如柏用家丁突袭后金打麦场,还斩获了七十余级;可一旦到了大规模会战,明军杂兵的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他们不是“战斗力”,而是“累赘”,一旦溃散,还会冲毁自家阵形,加速溃败。抚顺之战中,张承胤部万余明军被冲垮后“顷刻大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人说后金的战报“水分太大”,可事实根本经不起推敲。抚顺之战后才三个月,后金就从容进军清河,要是真像明军说的“重创八旗”,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再次出兵?松锦之战,皇太极11万大军围困洪承畴13万明军,最终明军阵亡五万余人,清军伤亡即便有争议,也大致在数千,这种差距绝不是“夸大战果”能解释的。

说到底,古代战争中那些“交换比极高”的战役,从来不是“一方太厉害”,而是“另一方太脆弱”。当一支军队连“执枪咽唾”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当士兵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所谓的“战斗”,不过是一场早已注定结局的屠杀。而那些被后世传颂的“强军”,也从来不是靠“天生勇猛”,而是靠“待遇养兵、赏罚励兵、训练强兵”的底层逻辑——这才是战争最冰冷,也最真实的真相。

来源:体元的文史沙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