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勇闯互联网,用东北菜治好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1:26 1

摘要:可真正让平台、资本、央视轮番找上门的,不是她骂得有多狠,而是她背后那口“锅”——一口能把流量熬成社会价值、把乡愁熬成生意的东北铁锅。

1800万粉丝,把一位80岁老太太推上了短视频的“C位”。

镜头里,她抡勺、怼人、炖酸菜,一句“别整那花里胡哨”就能把弹幕刷爆。

可真正让平台、资本、央视轮番找上门的,不是她骂得有多狠,而是她背后那口“锅”——一口能把流量熬成社会价值、把乡愁熬成生意的东北铁锅。

很多人以为徐姥姥只是“又一个偶然爆红的乡下奶奶”。

错。

她的账号已经悄悄完成三级跳:从“野生日常”到“银发标杆”,再到“非遗公司”。

每一步都踩在平台稀缺内容上,也踩中了年轻人最软的泪点与钱包。

第一跳,是把“真实”做成稀缺。

两年前,外孙孙振成辞职回村,随手拍姥姥拌酸菜、贴饼子,一条视频涨粉30万。

秘诀只有四个字:不修不剪。

镜头晃、油烟呛、姥姥一句“搁那旮旯老实待着”原声放出,把都市年轻人看傻了:原来人间烟火真敢这么横。

平台算法立刻嗅到“停留时长”,流量洪水冲进来。

别的博主在卷4K、卷滤镜,徐姥姥直接卷“锅气”——那层油汪汪的雾气,比任何美颜都勾魂。

第二跳,是把“情绪”升级成“公益”。

2024年9月,账号粉丝破1500万那天,团队没接广告,反而拉着沈阳三家连锁饭店,把刚出锅的猪肉炖粉条装进保温桶,开往辽宁阜新、贵州毕节。10所村小,5万份热饭,孩子们吃到舔盘子。

央视《新闻直播间》给了2分20秒,标题只有一句:“网红姥姥把流量做成了热量”。

弹幕罕见地没玩梗,清一色“这回真香”。

平台顺势把“姥姥的爱心厨房”扶成标杆案例,抖音、快手抢着上线“银发创作者扶持计划”,请徐姥姥当形象大使——官方需要有人告诉大爷大妈:手机不仅能跳广场舞,还能干正事。

第三跳,是把“IP”沉淀成“产业”。

孙振成注册“八零徐姥姥”公司,把原先的小院扩成3000平米拍摄基地,雇了8个00后剪辑、3个食品工程师。2024年“双十一”,联名款“姥姥酱”上线8天卖空120万瓶,销售额破亿。

可他们没接快消大牌的快钱,反而跑去四平、锦州,把濒临倒闭的酱菜厂、面粉厂签成“非遗共建”,要求老师傅亲自下料、传统工艺不缩水。

年轻人边骂贵边下单,理由是“买一瓶,东北味就能多活一年”。

账号新开的“姥姥小课堂”系列,系统教腌酸菜、做粘豆包,被抖音评为“年度知识传播案例”,播放量轻松过亿。

知识付费的套路,被80岁老太太用一锅酸菜炖成了“文化抢救”。

更耐人寻味的是家庭剧本的更新。

曾经“背景板”的姥爷,如今会主动问振成:“今天拍啥?

我劈柴行不行?

”秋收玉米那期,姥爷穿着30年前的旧马甲,一斧头下去,弹幕刷屏“终于等到男主上线”。

四岁的曾孙女偶尔入镜,把面团捏成奇形怪状,姥姥一句“随我,手巧”,四代同堂名场面直接冲上微博热搜。

网友笑称:“这不是短视频,这是东北版《请回答1988》加长更。

”情感线一铺,账号寿命瞬间从“网红”拉长到“家族编年史”。

平台、资本、官媒、非遗、公益、电商……所有风口围着一个灶台打转,看似热闹,其实就一句话:年轻人厌倦了精致表演,需要有人把生活最粗粝、最暖心的部分端到面前。

徐姥姥恰好端着一锅酸菜,骂骂咧咧地走出灶台,像极了我家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

于是,3000公里外的打工人,深夜刷到视频,突然敢在评论区写:“想家了”。

故事到这里,已经不只是“网红逆袭”的老套剧本,而是一份“银发经济”的参考答案:

1. 真实内容仍是最大杠杆,但“真实”需要系统运营才能长红;

2. 公益不是流量遮羞布,而是把情绪价值兑现成社会资产的转换器;

3. 非遗要活下去,得先让年轻人“吃”下去,再让他们“买”下去;

4. 家庭共情是账号生命周期的缓释胶囊,四代同堂比任何剧本都稳。

徐姥姥说得最明白的一句话,反而不在视频里,是在公司白板上的歪歪扭扭粉笔字:“日子得自己安排,火了也得踏实焖饭。

”翻译过来就是:流量再大,也得把生米煮成熟饭,把流量熬成价值,才能端得稳、吃得香。

下一次,当你再刷到“八零徐姥姥”,别急着滑走。

想想那口铁锅里咕嘟咕嘟的,不只是酸菜和五花肉,还有算法、资本、乡愁与生意的合谋。

而我们这些围观的人,其实都在等同一口热气——告诉自己:人间值得,回家吃饭。

来源:简单橘子4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