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的一天,在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的化学课堂上,结束三年援藏工作的侯纯广习惯性地深呼吸后开始授课。这位清瘦的80后正高级教师,眼底藏着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印记,也映着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光影。30 岁援疆,41 岁援藏,他用十余年光阴践行“到祖国最需要
2025 年 9 月的一天,在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的化学课堂上,结束三年援藏工作的侯纯广习惯性地深呼吸后开始授课。这位清瘦的80后正高级教师,眼底藏着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印记,也映着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光影。30 岁援疆,41 岁援藏,他用十余年光阴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在边疆大地播撒知识的种子。
侯纯广讲述援疆工作情况
2011 年早春,侯纯广告别年迈父母、刚生产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成为安徽省首批援疆支教教师。和田实验中学的教室窗台上,每日都会积起细沙,正如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大漠一粒沙”——渺小却坚韧。语言成为首个难关:维族学生普通话薄弱,连“氧化剂”“催化剂”等基础术语都难以理解。
化学课上侯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课
“化学不该是天书,要让知识接生活地气。”侯纯广放慢语速,在黑板上逐字标注拼音,更独创“通用语 + 化学术语教学法”。讲解原子结构时,他将原子核比作馕,电子比作芝麻,“就像你们常吃的馕镶满芝麻,电子也围绕原子核运动”。他还和学生一起编双语顺口溜,把化学元素名称转化为维吾尔语记忆。配合“循环复习法”的层层巩固,他带的两个班化学成绩跃居年级前列。支教期满时,他主动延长半年,直到教学计划完成。离别时,学生们偷偷塞进课本的纸条写着:“侯老师,还没教您唱维吾尔族歌呢”,这些字迹稚嫩的纸条,至今仍是他最珍贵的收藏。
援疆归来,侯纯广立即投身利辛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主动参加全国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考取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把教室变成心灵港湾。2022 年,41 岁的侯纯广再次请缨,奔赴平均海拔 3700米的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原反应让他彻夜难眠,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他从未耽误一节课,“孩子们在等我,不能倒下”。面对基础薄弱的藏族学生,他把援疆经验升级:用当地俗语解释化学原理,周末为牧区学生补课,更针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定制引导方案。
课后侯老师正在给同学们做辅导
女生巴桑美朵曾因自卑不敢开口,侯纯广每次都带头为她的回答鼓掌,课后单独辅导。渐渐地,女孩不仅能大声答题,还主动追问知识点。单亲家庭的巴桑次仁则成了他的“特殊弟子”——课上针对性补基础,课下陪他看球赛,教他跳锅庄舞。
假期里,侯纯广常做家常菜招待留校学生,简陋宿舍里的欢声笑语,成了异乡学子最温暖的慰藉。2024 年高考,他带的班级 44 人全部考上本科,31 人进入重点大学,创下校史最佳成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务主任和山南市化学教研员,侯纯广牵头开展 17 次跨市教研,上示范课 5 节,与藏族教师顿珠群宗结对“传帮带”。从备课技巧到课堂设计,他倾囊相授,助力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藏族学生为他取了新名字 “扎西次仁”,意为吉祥长寿,这四个字成了他最珍视的荣誉勋章。
利辛县第一中学里的教学楼和励志标语
两度边疆支教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支撑。援疆归来时,一岁半的儿子已会蹒跚走路,却不认识他,喊他“舅舅”;援藏期间,妻子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却总在电话里说“一切都好”。这份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认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接踵而至,但他始终淡然:“荣誉属于所有边疆教育者”。
如今回到家乡讲台,侯纯广常讲边疆故事。在他影响下,越来越多学生明白“家国情怀不是口号”。当被问及未来,这位教育播种者眼神明亮:“等儿子上大学,我还想去支教。” 从皖北平原到昆仑山下,从沙漠到雪原,侯纯广用爱与坚守证明:教育的力量,能跨越山海,点亮无数人生。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张良弓
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洁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