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来西亚基地月产1.6T模块20万只,直接发往英伟达硅谷数据中心;美国分公司的工程师刚和Meta敲定3.2T CPO测试方案,欧洲团队又拿下了诺基亚的800G订单。”2025年Q3的全球化成绩单,让中际旭创的海外收入占比稳定在86.8%,远超行业50%的平均
“马来西亚基地月产1.6T模块20万只,直接发往英伟达硅谷数据中心;美国分公司的工程师刚和Meta敲定3.2T CPO测试方案,欧洲团队又拿下了诺基亚的800G订单。”2025年Q3的全球化成绩单,让中际旭创的海外收入占比稳定在86.8%,远超行业50%的平均水平。
很难想象,二十年前这家从苏州起家的企业,还在为海外订单的“第一单”发愁;如今却在全球光模块市场拿下28%的份额,北美四大云厂商(亚马逊、Meta、谷歌、微软)的采购量占其海外收入的60%。中际旭创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卖货”,而是在海外建工厂、设研发中心、搭供应链,把“中国制造”变成“全球制造”。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它如何在海外市场从“跟跑”到“领跑”?这张覆盖10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版图,到底藏着多少“反常识”的布局逻辑?
86.8%的海外收入背后,不是“单一依赖”,是“多元深耕”
很多人担心“海外收入占比太高有风险”,但中际旭创的86.8%是“健康的高占比”——既不是依赖单一国家,也不是靠低价抢单,而是在北美、欧洲、亚太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高端产品占比超70%,客户粘性极强。
北美:60%海外收入来自“核心基本盘”,云厂商订单占比超80%
北美是中际旭创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60%的海外收入,其中亚马逊、Meta、谷歌、微软这四大云厂商的采购量占北美收入的80%。这些客户不是“一次性订单”,而是长期合作——和亚马逊的合作超10年,从400G到800G再到1.6T,每次技术升级都同步跟进;给Meta的800G LPO模块,月交付量从5万只涨到20万只,良率稳定在95%以上。
能稳住北美市场,关键是“技术匹配+快速响应”。2024年Meta启动1.6T测试,中际旭创两周就送样,比同行快了一个月;2025年英伟达Rubin平台需要定制低功耗1.6T CPO,中际的美国研发团队直接驻场调试,3天就优化完参数。这种“贴身服务”让北美客户很难替换供应商,某云厂商供应链负责人直言:“中际的响应速度比本土厂商还快,我们没理由换。”
欧洲:25%海外收入来自“稳健增长极”,运营商订单占主导
欧洲市场虽然增速不如北美,但胜在稳定,2025年贡献了25%的海外收入,主要客户是诺基亚、爱立信、沃达丰等运营商。运营商订单的特点是“周期长、批量大、要求高”——诺基亚的1.6T ZR+模块订单,从测试到量产持续了18个月,要求模块在-40℃到85℃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中际旭创的产品一次性通过测试,后续拿到了3年长期供货协议。
为了贴近欧洲客户,中际旭创在德国慕尼黑设了研发中心,专门对接运营商的定制需求。比如欧洲运营商注重“绿色节能”,研发团队就把800G模块的功耗从15W降到12W,每年帮客户节省15%的电费;针对欧洲严格的环保标准,所有模块都采用可回收材料,包装废弃物减少60%,这成了拿下沃达丰订单的关键加分项。
亚太:15%海外收入来自“潜力新蓝海”,新兴市场快速突破
亚太市场是中际旭创的“新增长点”,2025年增速达45%,贡献15%的海外收入,主要覆盖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日本软银的5G基站光模块订单、韩国SKTC的超算中心1.6T订单、新加坡Equinix的数据中心800G订单,都是近两年新突破的客户。
在东南亚市场,中际旭创的马来西亚基地成了“桥头堡”——生产的800G模块能快速辐射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交货期从45天缩到15天,还能享受东盟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2025年Q3,马来西亚基地给东南亚客户的交付量同比增长70%,其中印尼Telkomsel的5G光模块订单,直接带动该地区收入增长50%。
版图密码一:“双基地+多中心”,把制造和研发“搬”到客户身边
中际旭创的全球化不是“国内生产、海外销售”的传统模式,而是在海外建“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网点”,形成“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的闭环,彻底解决“距离远、响应慢、成本高”的痛点。
马来西亚基地:北美订单的“专属工厂”,关税成本降8%
2022年,中际旭创在马来西亚槟城投建生产基地,总投资超10亿元,2024年正式量产,专门供应北美市场。这个基地的优势太明显了:
关税优势:生产的1.6T、800G模块能享受东盟-美国自贸协定优惠,每只模块关税成本降8%,比从国内出口省了不少钱;
物流优势:从槟城港发往美国洛杉矶,海运时间20天,比国内上海港快15天,紧急订单还能走空运,3天就能到;
人力优势:马来西亚的电子产业工人技能成熟,人力成本比国内低15%,同时避免了“国内产能紧张时海外订单交付延迟”的问题。
2025年Q3,马来西亚基地的月产能达30万只,其中80%供应北美客户,光是给英伟达的1.6T CPO就月交付20万只,成了北美订单的“稳定供应源”。对比之下,没有海外基地的同行,给北美发货要多交12%的关税,交货期还长,价格优势一下就没了。
三大海外研发中心:贴近客户搞研发,响应速度快3倍
中际旭创在全球设了三个研发中心:美国硅谷中心(对接北美云厂商)、德国慕尼黑中心(对接欧洲运营商)、日本东京中心(对接亚太客户),每个中心都有20人以上的核心团队,直接和客户同步研发。
这种“本地化研发”的效率极高。2025年英伟达要给Rubin平台定制1.6T CPO,硅谷研发中心的工程师直接驻场英伟达总部,每天同步需求、调整方案,两周就拿出样品;而某同行的研发团队在国内,靠视频会议沟通,光是时差就耽误两天,一个月才送样,早就错过了最佳测试窗口。
慕尼黑研发中心更懂欧洲客户的“痛点”。欧洲运营商要求模块支持“远程故障诊断”,研发团队就开发了AI监控系统,客户能实时查看模块的工作状态,提前预判故障,减少停机时间;针对欧洲的能源危机,还专门优化了电源管理算法,模块待机功耗降30%,这些定制化功能成了拿下订单的关键。
五十个海外销售网点:“最后一公里”服务,客户满意度超95%
光有生产和研发还不够,“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更重要。中际旭创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了50个销售网点,每个网点都有技术支持团队,客户有问题能24小时响应。
2025年Q2,Meta新加坡数据中心的一批800G模块突然出现信号波动,当地销售网点的工程师1小时内就赶到现场,2小时找到问题根源(是客户的散热系统故障,不是模块问题),还帮客户优化了散热方案。这种“快速服务”让客户满意度超95%,Meta后续直接把中际旭创列为“核心供应商”,订单量增加30%。
版图密码二:供应链“全球化备份”,不怕“断供风险”
光模块的供应链很脆弱,芯片、元器件要是依赖单一供应商或地区,很容易受贸易政策、自然灾害影响。中际旭创的解法是“全球化供应链布局”,核心元器件至少有两家供应商,关键物料在海外建库存,彻底规避“断供风险”。
芯片“双轨制”:海外为主,国内备份,自主可控
芯片是光模块的核心,中际旭创采用“海外+国内”的双轨制:高端硅光芯片主要从美国Coherent、Broadcom采购,但同时和国内的云岭光电、仕佳光子合作,完成了技术验证,国内芯片的自供率已达30%;100G以下的中低端芯片,全部用国内供应商,成本更低。
2025年Q2,美国某芯片厂商因为产能问题延迟交货,中际旭创立刻启动国内备份供应商,不仅没耽误英伟达的订单交付,还把芯片成本再降10%。反观某同行,芯片100%依赖进口,交货期延误了一个月,不得不赔偿客户违约金,损失超千万元。
元器件“全球采购”:每个品类至少两家供应商
除了芯片,中际旭创的其他元器件也搞“全球采购”——驱动芯片从美国ADI、日本瑞萨采购,封装基板从中国台湾欣兴、日本揖斐电采购,散热材料从德国贝卡尔特、中国石墨烯企业采购,每个品类至少有两家供应商,避免“一家断供全线停摆”。
2024年日本地震导致某基板厂商停产,中际旭创立刻切换到中国台湾欣兴的产能,基板供应没受任何影响;而某同行只和日本厂商合作,不得不紧急找替代供应商,基板价格涨了20%,还耽误了订单交付。
海外“安全库存”:关键物料备足90天用量
中际旭创在马来西亚、美国的仓库里,提前储备了90天用量的关键物料,包括芯片、基板、连接器等,就算供应链暂时中断,也能保证三个月的生产。2025年红海危机导致海运受阻,中际的海外库存刚好顶住了压力,马来西亚基地的生产没受影响,而同行因为没有库存,不得不暂停部分订单,损失超亿元。
版图密码三:从“卖产品”到“做伙伴”,把客户绑在“增长飞轮”上
中际旭创的全球化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技术绑定+长期服务”,把客户变成“长期伙伴”,形成“客户增长→中际增长”的飞轮——客户的算力需求越涨,对光模块的需求就越多,中际的订单也跟着涨。
技术“同步迭代”:客户升级我升级,永远快半拍
光模块的技术迭代快,客户的算力需求每18个月翻一倍,中际旭创的节奏是“客户升级我升级”,永远比客户的需求快半拍。亚马逊2023年量产800G,中际2022年就完成研发;Meta 2025年测试1.6T,中际2024年就小批量交付;英伟达2026年推3.2T平台,中际2025年就送样测试。
这种“超前布局”让客户形成了依赖。亚马逊的云业务每年增长30%,对光模块的需求也跟着涨,从2023年的50万只800G,涨到2025年的100万只1.6T,中际旭创始终是主要供应商;Meta的AI数据中心从10万卡集群扩到100万卡,光模块采购量从10万只涨到100万只,中际的份额始终保持在40%以上。
定制化“深度绑定”:客户要啥我做啥,别人替代不了
中际旭创不是“卖标准品”,而是给客户做“定制化方案”,把自己的技术和客户的业务绑在一起。英伟达的Rubin平台需要低功耗1.6T CPO,中际就把功耗从15W降到11.8W;诺基亚的5G基站需要长距离模块,中际就开发ZR+版本,传输距离从80km提到120km。
这些定制化产品别人很难替代。比如给英伟达定制的1.6T CPO,不仅要适配其CX9网卡,还要支持液冷散热,中际花了半年才完成调试,同行就算想做,至少也要一年时间;给诺基亚的ZR+模块,要通过欧洲严格的电信认证,中际是首家通过的厂商,其他厂商还在排队测试。
长期“服务承诺”:不仅卖产品,还帮客户降成本
中际旭创给核心客户的承诺是“不仅卖产品,还帮你降成本”。它会定期和客户一起分析光模块的使用数据,优化部署方案——比如帮亚马逊调整模块的安装密度,单机柜能多装20%的模块;帮Meta优化散热系统,模块的故障率降50%,每年节省维修费超千万元。
这种“增值服务”让客户很难离开。某云厂商测算过,和中际合作后,光模块的综合成本(采购+运维+电费)降了15%,要是换成其他供应商,成本至少要涨10%。2025年,这家厂商把中际的订单量从30万只涨到50万只,还推荐给了其他分公司。
不是偶然:二十年全球化,踩准每一个“关键节点”
中际旭创的全球化版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二十年里踩准了每一个关键节点,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到“全球扎根”,一步步把中国光模块卖到了全世界。
2005-2010年:借船出海,靠ODM打开海外市场
早期的中际旭创没自己的品牌,靠给海外厂商做ODM代工(比如给华为、中兴的海外客户做配套),慢慢积累海外经验。这一阶段虽然利润低,但学会了海外市场的规则,比如如何通过UL、CE认证,如何应对客户的质量审核,为后续的自主出海打下基础。
2011-2018年:造船出海,自建品牌和渠道
2011年,中际旭创推出自有品牌,开始在海外建销售渠道,重点突破北美中小客户。2015年收购苏州旭创后,整合技术资源,推出400G光模块,成功进入亚马逊的供应链,2018年海外收入占比首次突破50%,从“代工”变成“自主销售”。
2019-2025年:全球扎根,建基地、设研发,形成全球化体系
2019年后,中际旭创加速全球化布局,在马来西亚建基地,在欧美设研发中心,供应链也实现全球化。2023年800G模块全球市占率第一,2025年1.6T模块拿下英伟达独家订单,海外收入占比达86.8%,彻底从“中国厂商”变成“全球厂商”。
结语:全球化的本质,是“和客户一起成长”
中际旭创86.8%的海外收入占比,不是靠“低价抢单”,也不是靠“运气好”,而是靠“贴近客户的研发、稳定的产能、全球化的供应链”,把自己的成长和客户的成长绑在一起——客户的算力需求越涨,中际的订单就越多;客户的技术要求越高,中际的技术壁垒就越厚。
这种“和客户一起成长”的全球化逻辑,才是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正确路径:不是把国内的产品卖到海外,而是在海外扎根,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用本地化的研发和服务,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伙伴。
从苏州到全球,中际旭创的二十年全球化路,证明了中国科技企业不仅能在海外市场活下去,还能活得好、活得强。未来随着3.2T、6.4T模块的量产,它的全球化版图还会继续扩大,而这背后,是“中国制造”向“全球智造”的跨越,也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攀登的缩影。
来源:遇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