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 年 10 月 12 日,朱邦复生于湖北黄冈。幼年历经战火辗转至台湾,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艺系。退伍后短暂任教,后赴巴西学理论作曲,又在美国停留。37 岁时,他在巴西目睹英文书和中文书出版流程的巨大差距,认为中文瓶颈在于文字检索系统,遂决心改良中文印刷
朱邦复是“中文电脑之父”,在中文电脑发展领域贡献卓越,以下介绍其科技人生。
早年经历与研究起因
1937 年 10 月 12 日,朱邦复生于湖北黄冈。幼年历经战火辗转至台湾,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艺系。退伍后短暂任教,后赴巴西学理论作曲,又在美国停留。37 岁时,他在巴西目睹英文书和中文书出版流程的巨大差距,认为中文瓶颈在于文字检索系统,遂决心改良中文印刷技术。
研发历程与重要成果
发明仓颉输入法:1976 年底,朱邦复发明中文形意检字法即仓颉输入法,为汉字设定序位,如同拉丁字母般可检索汉字。1978 年,大周建设资助出版《中文输入研究》;1979 年,与三军大学合作研发中文电传,后经蒋纬国建议将其命名为仓颉输入法。
推动中文电脑发展:1980 年,他与宏碁公司合作推出世上首台具备“中文操作系统、中文编程语言、中文套装软件”的天龙中文电脑。次年,研发出中文终端机,提升中文处理速度;还研发“汉卡”,降低华人使用电脑处理中文的成本。
海外与国内研究并进:在美国,他先后研发“中文之星”系统、“东方书籍排版系统”等。1988 年受深圳科技工业园邀请到大陆,任职两仪文化科技,组织开发聚珍中文整合系统,该系统有动态组字能力。
Windows 3.0 中文化:1990 年回台后,朱邦复与资策会合作将 Windows 3.0 中文化,微软欲收购技术,他开价 6000 万美金遭拒,后微软改用日本汉字技术。
文传时期多项研发:1999 年,朱邦复任香港文化传信集团副主席,迁居澳门开展系列中文资讯计划,完成仓颉电书、中文 CPU 等项目;发表汉字基因理论,开发可解析中文的理解系统与图文系统。
晚年专注图文系统:2006 年文传裁撤资讯部门后,年届 70 的朱邦复成立幻庐艺坊,致力于用图文系统将古籍制成动画传播传统美德。
理论贡献与争议
朱邦复提出汉字基因理论,认为汉字构造蕴含古人概念认知,可归纳为概念和常识分类,应用于电脑系统处理汉字。他据此创造仓颉系统,受不少人关注,但因非专业文字学研究者,其理论也遭质疑。他还按此理论编纂《汉字基因字典》,初稿已放于网站供参考。
来源:深度人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