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亲口说的,明年中考厦门要自己出卷!"家长群里一则消息炸开了锅。这已是连续第二年,"厦门中考自行命题"的传言在升学季如期而至。尽管《厦门日报》第一时间刊发教育局辟谣声明,但关于"学霸需要更高区分度"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这场年复一年的谣言轮回,折射出的远不止
"老师亲口说的,明年中考厦门要自己出卷!"家长群里一则消息炸开了锅。这已是连续第二年,"厦门中考自行命题"的传言在升学季如期而至。尽管《厦门日报》第一时间刊发教育局辟谣声明,但关于"学霸需要更高区分度"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这场年复一年的谣言轮回,折射出的远不止命题权之争。
谣言轮回:一场年复一年的"狼来了"
2024年10月,某中学教师私下透露"教研会议确定自主命题";2025年9月,家长群流传"2026级起启用厦门卷"。教育部门每年重复着同样的辟谣话术:"中考改革必须提前三年公示"。但吊诡的是,越是强调政策稳定性,部分家长越坚信"无风不起浪"。
这种集体焦虑有其深层逻辑。2018年厦门曾获准使用B卷的特殊案例,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尽管当年仅数学、英语、物理三科采用差异化命题,且2019年即被叫停,但这段历史被不断重新解读。家长对"内部消息"的执念,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学霸困境:区分度争议与公平性博弈
"全省统考让厦门孩子吃闷亏!"支持自行命题的家长认为,现行制度导致高分考生陷入"一分一操场"的恶性竞争。但数据揭示另一面:2024年厦门中考优分率较2019年提升5.2%,全市平均分稳居全省前三。教育专家指出,"区分度不足"更多是平行志愿制度下的感知偏差。
反对声浪同样强烈。同安区教师调研显示,省统考文言文题型中,农村校平均得分比城区低9.3分。若贸然提高难度,可能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这种矛盾恰如集美区某教务主任所言:"我们既要给顶尖学生施展空间,更要守护教育公平的底线。"
焦虑溯源:平行志愿下的"小数点战争"
真正让家长夜不能寐的,是同分细分规则带来的"微观战争"。当两个600分考生需比较物理单科成绩决定谁上双十中学时,任何命题变化都被视为战略机遇。有家长算过细账:2024年厦门一中录取线上,同分考生竟相差217个位次。
但这种焦虑存在认知误区。市教育局文件明确解释,平行志愿的细分规则是为保障录取秩序,与试卷难度无直接关联。思明区某资深教师坦言:"就算厦门卷最后大题增加10分难度,位次竞争依然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信息解毒:如何打破教育谣言的传播链
面对周期性谣言,单纯辟谣已显乏力。厦门教科院近年尝试建立"中考政策说明会"机制,在初一入学时就详解三年内考试框架。2025年更推出"招考直通车"小程序,实时推送权威解读。这些举措旨在切断"听说文化"的传播链条。
家长群体也需重构信息甄别能力。当某教师宣称"明年肯定变题"时,不妨反问三个问题:政策调整是否在法定公示期?是否有市教育局红头文件?是否符合全省中考改革整体方向?记住:真正的"内部消息",从来不会在微信群抢先泄露。
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机器的升级换代,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当厦门家长为0.5分的理论可能性辗转反侧时,或许该重温市教育局的提醒:中考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驿站,而非人生成败的审判台。
来源:荒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