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课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拿身份压人”——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秘密”匿名账号上的一条投稿,让该校法学院胡霞副教授意外卷入风波。谁也没想到,这条无实证的吐槽,不仅没让老师妥协,反而触发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法律维权,更让这场师生冲突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法治
“上课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拿身份压人”——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秘密”匿名账号上的一条投稿,让该校法学院胡霞副教授意外卷入风波。谁也没想到,这条无实证的吐槽,不仅没让老师妥协,反而触发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法律维权,更让这场师生冲突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的起点,是学生李某的匿名宣泄。她在投稿中模糊指控“法学院胡X老师”,却未提及具体课名、未附聊天记录或视频,只凭主观感受贴出“刻薄”“魅男”等负面标签。这条帖子在2024级新生互助群、法学院教职工群里快速发酵,短短两小时就实现“校内刷屏”——在法学院胡姓老师本就不多的小圈子里,“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姓”的组合,早已形成精准定位,所谓“匿名”,不过是隐蔽的“精准网暴”。
面对突如其来的诋毁,胡霞老师的应对堪称法学专业的“现场示范”。这位拥有牛津大学访学背景、曾获重庆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的刑法学者,没有陷入情绪对抗,而是一步步筑牢法律防线:先是在教职工群贴出吐槽截图,连续追问“‘刻薄’的证据是哪节课哪句话?‘魅男’是有加分还是单独辅导?拿身份压人又有什么实锤?”;紧接着联系平台索要投稿人IP和注册信息,委托律师保全所有聊天记录;最后@学院负责人,明确表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会起诉侵犯名誉权”,甚至点出“法学院学生更该懂名誉权受法律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硬核维权很快有了回应。压力之下,投稿学生李某主动现身道歉,解释自己因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课堂状态不佳,加上抽背时答不出“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这一基础题,觉得被老师批评后难堪,才一时冲动发帖,还承认“夸大了被批评20分钟的情况”“误判了老师对男生的正常回应为魅男”。但即便如此,胡霞老师仍明确表示“不接受道歉”,理由直白却有力:“诋毁造成的伤害,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抹平的。”
更令人关注的是,胡霞老师没有止步于个人维权,而是将这场风波转化为教学资源。她在群里直言:“昨天还有同学担心学到的知识落不了地,今天不就落地了吗?”计划把这起案例带进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拆解“侵权与犯罪的界限”“匿名为何不能免责”。根据《民法典》,“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信息”均受保护,李某的“缩小范围式吐槽”,早已将个人身份与负面评价绑定,触碰了名誉权的法律红线——这些抽象的法理,因这起真实案例变得清晰可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截至10月30日,重庆工商大学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辅导员回应“具体情况不方便透露”,而胡霞老师仍坚持“出差回渝后就去南岸区法院提交诉讼材料”。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赞老师“硬核护权,守住教师尊严”,认为大学生该为言论负责;也有人疑惑“是否过于严厉”,建议师生多些沟通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风波撕开了校园匿名言论的灰色地带——当情绪凌驾于事实,当“匿名”被当成肆意吐槽的“保护伞”,如何守住言论边界、维护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思考题。
从匿名吐槽到法律亮剑,从个人维权到教学转化,胡霞老师用行动证明:校园里的矛盾从不是“非黑即白”,但理性与法律,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而对大学生而言,这场“活教材”或许比任何一堂理论课都更深刻——言论自由的前提,永远是尊重事实、敬畏法律。
来源:分享每一天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