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没有文字,羌绣是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10月29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作为乡土文化能人代表,参加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陈云珍刺绣。受访者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羌族没有文字,羌绣是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10月29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作为乡土文化能人代表,参加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大会召开前夕,在绵阳北川巴拿恰商业街的伊珎羌绣非遗工坊内,陈云珍正端坐于绣架前,银针在绸缎上灵活穿梭。“一件合格的羌绣作品,既要守住传统纹样的神韵,又得贴合现代审美需求,单是配色就要反复琢磨好几遍,往往要耗费数天甚至更久。”她一边调整绣线角度,一边介绍。
作为北川羌族文化核心区的西羌后裔,陈云珍自幼枕着羌绣枕帕、穿着羌绣衣裳长大,在擅长羌绣的外婆与母亲熏陶下,逐渐成长为能绘、能画、能剪、能裁、能织、能绣的全能型羌绣能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陈云珍第一时间从废墟中抢救出祖传绣样,更让她忧心的是,当时全县掌握羌绣技艺的仅有300多人,且多为老年人,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恰逢北川启动羌绣帮扶计划,陈云珍顺势创办北川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深入村镇开展免费培训,从基础针法教起,为学员制定详细教学计划。
如今,陈云珍已累计培育3万余名绣娘,构建起从研发到生产、营销的完整羌绣产业链。
陈云珍和姐妹们一起刺绣。受访者供图
在羌绣非遗工坊内,还有一位“90后”绣娘宋琴。“干这活儿,手要稳、心要细,还得耐得住性子,这幅屏风的制作周期得半年,算是项大工程!”宋琴笑着说。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业务能手”,曾因地震失去双腿。
5年前,她带着迷茫走进羌绣工坊,从最基础的针法学起,一步步从“技术小白”蜕变成长。“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手艺,还找到了生活的底气,每月能稳定增收2000多元,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宋琴的话语里,满是对工坊的归属感。
和宋琴一样受益的,还有59岁、行动不便的赵阿姨。考虑到她的情况,羌绣工坊会定期将半成品送到她家,待她完成拆绣背垫纸、胶水粘合等基础工序后再取回。“就算不会绣花,也能靠简单工序挣钱,这份工作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赵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残疾绣娘的心声。
“我们一直在努力,让羌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陈云珍介绍,目前,工坊将羌绣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作,在耳环、项链、箱包等潮流单品中融入羌族羊角花、碉楼等传统元素,“羌韵”系列金属饰品,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中成为爆款,曾单场销售额突破10万元。
“我从北川最偏远的山村里走出来,拥有如今的事业,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陈云珍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绣娘获得就业机会,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更多的羌绣人才和传承人,实现古老手艺的创新传承。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