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8 年北京奥运会,主持人张泉灵采访因最后一枪失误而错失金牌的射击选手埃蒙斯时,照例问他是否会为只获得银牌而遗憾,对方的回答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最近刷到一段视频很有感触:
08 年北京奥运会,主持人张泉灵采访因最后一枪失误而错失金牌的射击选手埃蒙斯时,照例问他是否会为只获得银牌而遗憾,对方的回答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为什么要遗憾,全世界有60亿人,我是第二名哎。我享受比赛,我的失误也是比赛的一部分。」
张泉灵坦言,在此之前自己从来没意识到「第二名是值得享受的」。因为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在告诉自己:你如果是第二名,你就应该反思。
图片来源:《吃饱睡足等幸福》
尽管竞技体育有其特殊的残酷性,但这的确让我联想到,在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中,可能从未真正体验过什么叫做「享受过程」。
因为那些被刻在社会文化规范中的烙印,不论是习以为常的观念还是挂在嘴边的语言,总是时刻提醒着我们:「你不能」。
而当下,网上大家经常讨论的「东亚人为什么快乐不起来?」系列,我想,或许原因也正在于此——
你不能纯玩,太高兴是危险的
「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没点正事」「玩疯了吧?小心得意忘形」——很多东亚小孩都有共同的记忆,在玩得特别尽兴时,耳边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
好像「纯玩」是浪费生命,没有收获的玩会让人内疚和不安,不能因为玩而感到「太高兴」。
更根深蒂固的,是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恐吓:「小心乐极生悲」「登高必跌重」「物极必反」。
这些提醒会让人不自觉形成一种认知:快乐是危险的,过度开心会招来厄运,所以必须主动压抑、淡化喜悦。
英语里常说的 Enjoy yourself!(尽情享受),拉丁语的 Carpe Diem(活在当下),东亚人听了可能要连连摆手——
为了防止可能的灾祸、突发的意外,人一定要留点余地,只有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有资格放肆地玩。
但问题是,好像谁都不能保证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最后」。所以大家一起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
图片来源:《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
你不能停下,还可以更好的
「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还有进步空间」——这些话总在人最开心的时刻出现,让人无法对自己当下的成就感到喜悦。
久而久之,大家会越来越丧失自我庆祝的能力,哪怕靠努力换来了高光时刻,也会在被夸奖时脱口而出「没有没有」「还差得远」「哪里哪里,运气好而已」——说得多了,连自己都相信了。
这种抑制喜悦的反应,也对应了另一个东亚人不容易快乐的文化心理因素:自我增强 vs 自我谦逊[1]。在崇尚自我增强的文化中,大家倾向于独立型自我建构(self-enhancing independence),会经常听到类似 I'm so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deserve it!(这是你应得的)的表达,来增强、放大积极自我。
而东亚文化强调谦逊、自省,倡导依存型自我建构(self-effacing interdependence),即将自我的价值感依托于群体价值里——太为自己感到自豪会被认为「不懂收敛」,必须主动弱化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群体中实现和谐。
图片来源:《少林足球》
你不能抱怨,等以后就好了
「等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毕业就好了」「等上岸就好了」「等结婚就好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等以后就好了」的态度贯穿了很多人的成长历程,长大成人后,即使已经没有了外在的规劝,也早已能够熟练地给自己「画饼」:
等有个长假就能好好玩了
等换个工作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等住上大房子就能好好生活了
总在「等等」的状态让人与当下的情绪体验脱节,况且真的等到了「以后」,不仅不一定能体验到想象中的幸福,还会有新的「以后」需要继续等待。
这种延迟满足的惯性甚至和语言结构有关: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与幸福取向[3]。使用不区分将来时态的语言(如中文、日语)的人们储蓄率更高,人们会模糊「现在」和「未来」的边界,觉得现在的付出和未来的快乐是绑定的,所以愿意牺牲当下;
而英语、法语等语言里有明确的将来时态,会让人感知到当下和未来是分开的,就更倾向于及时行乐。
储蓄、储备确实可以帮人更好地抵御风险,但若将幸福的期望全部寄托在未来,也会让人活在一种「悬浮」的状态中——现在发生的事情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做准备,因此不对当下做深刻的思考,让当下进行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
这本质上不是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对当下的逃避与剥夺。
图片来源:《我的解放日志》
你不能搞特殊,你要合群
「怎么就你和别人不一样?」
「别太扎眼」
「大家都这样」
「别那么特立独行」
这些话语传递的信号是:与群体保持一致才是稳妥和安全的,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必须为了合群而牺牲、忽略自我的感受与幸福。
这会让人丢掉内在的判断力和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的能力,在生活中越来越说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表现出「选择困难」;也不敢独立做决策,总要依赖别人的建议。
为了合群牺牲自我感受、优先满足他人、社会的期待,正是将外部标准(external standards)当成主要评价系统的结果。
这种「合群」的规训也造成了人的异化,要求所有人都「一模一样」,老师喜欢作息、发型、爱好都一样的学生,方便管理;领导喜欢能力、生产力都一致的员工,便于提高效率。
在磨平所有棱角的过程中,鲜活的生命力、独特的创造力等等宝贵的东西,也随之消失了。
图片来源:《童话故事下集》
你不能走弯路,你看看人家
近几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分享:博主在国外上大学,发现同学里有很多四五十、甚至五六十岁的中年人,ta 们在这个年纪想转换职业方向、或单单因为兴趣爱好而重返校园学习。
这些内容的评论区里,大家纷纷表示惊讶和向往。毕竟,我们熟悉的语境里有很多诸如「35 岁危机」的严苛的社会时钟。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跟上主流的步伐,如果想走上一条小众的、分岔的道路,一定会被否定和劝阻「你看看人家和你一样的年纪,已经 xxx 了,你不能继续这样晃荡下去了」。
「看看别人家的 xxx」是东亚人共同的童年阴影。人都会通过和他人对比评估自己,但东亚文化的高文化紧密度(Cultural tightness)使比较更加频繁[1]。深植在文化中的优绩主义,也成为了鼓励向上比较的土壤——当社会过度赞美成功者时,公开赞美也变成了压力的传递。
永远在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即会发现自己与理想的生活之间永远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图片来源:《金部长的梦想人生》
你不能什么都要,吃亏是福
「别太计较,差不多就行了」「忍一忍吧,撕破脸不好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不要太较真」……
这些话总在我们该争取自己合理的利益时出现,强调即使自己受委屈,也不要轻易发起冲突。看似是教人宽容,其实是在训练人压抑合理的攻击性(aggression)。
东亚文化有着低关系流动性的特点,人们的社交圈相对固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冲突的成本更高,因为一旦把关系搞僵,代价可能不只是失去一个人,而是失去整个社群的和谐。
于是,大家学会了劝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别撕破脸」「算了,就当花钱买个教训」「成熟一点」。
然而合理地释放攻击性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意味着破坏或暴力,更是一种表达自我意志、敢于竞争、捍卫自我边界的能量。这个过程对女性来说更加有意义:社会文化鼓励男性们健康的竞争和表现自信,却将竞争视为女性的不良特质。
被压抑的攻击性会转向内部,成为自我攻击:焦虑、自责、内耗。为自己发声(stand up for yourself)、表达愤怒、争取应得的权利,才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
你不能「靠别人」,人要靠自己
「不要麻烦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这些听起来礼貌又得体的教导,成为了很多东亚小孩的人际关系第一课。
这些要求看似会让人变得独立,但也会削弱人际交往中的健康互动——请朋友帮个小忙,事后请 ta 吃饭;请教同事问题,改天给 ta 带杯咖啡……这些人际关系中的索取与付出,正是让关系流动起来的关键。
不仅是和熟悉亲近的人之间,在社交的弱关系中,「互相麻烦」也能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度、提升归属感。当代人常常哀叹「附近的消失」,其实正是因为人人都在努力活成一个独立的原子,让「附近」的情感联结越来越淡。
不敢「靠别人」,还让人无法在关系中托付自己脆弱的一面。脆弱是衡量勇气的重要标准,它可以让人被生命中重要的人看到和理解,也是培养关系中真实性、归属感和爱的重要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法在互不打扰的距离中产生,而是靠互相「麻烦」建立的。
图片来源:《小巷人家》
也许,东亚人的不快乐,不是因为不懂快乐,而是因为太害怕失去它。
我们被教导要克制快乐、隐藏骄傲、延迟享受,也逐渐忘记了——
快乐不是一种奖赏,而是一种存在。
当我们终于学会为自己的高兴鼓掌,为自己的需要发声,为自己的情绪留出空间,那一刻,东亚人就开始重新学会快乐。
今日互动
哪句话曾「困住」了你?
你是如何重获自由的?
References:
[1] Choi, H., & Choi, E. (2025). Unraveling Why Happiness Levels Vary Across Cultures: Mechanisms Underlying East‐West Differenc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9(9), e70078.
[2]Eid, M., & Diener, E. (2001). Norms for experiencing emo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nd intranation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 869.
[3]Chen, M. K. (2013).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economic behavior: Evidence from savings rates, health behaviors, and retirement ass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2), 690-731.
本文关键词:自我庆祝,自我验证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una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