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苏军收复东北后:假战利品名拆光154家工厂,东北倒退20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1:06 1

摘要:1945年8月,苏联150万红军以雷霆之势击溃70万日本关东军,东北老百姓以为终于“拨得云开见月明”,然而令谁也没想到,送走了刽子手,却迎来了“拆迁队”。

1945年8月,苏联150万红军以雷霆之势击溃70万日本关东军,东北老百姓以为终于“拨得云开见月明”,然而令谁也没想到,送走了刽子手,却迎来了“拆迁队”

紧接着,苏联红军以“对日作战战利品”名义,对东北日资工矿业实施抢劫式掠夺,直接导致东北工业体系全面瘫痪,12亿美元(1946年币值)资产付诸东流。

苏联红军进驻东北后,第一时间给东北工矿业贴上了"战利品"标签。

这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谎言。

1945年9月,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在与国民党军事代表团谈判时,直言不讳地表示:"东北工矿业是红军解放东北的成果,应作为战利品处置,中方可与苏方合作,但不能单独接收。"

然而,根据1907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战利品”仅指交战双方的军事装备及直接服务于军事的物资,而东北工矿业中78%为民生与工业基础设施(如钢铁、煤炭、电力),并不算“战利品”。

可苏联不管这套,他们盯上的是东北72种核心工业、150种辅助工业,涵盖鞍山钢铁厂、抚顺煤矿、奉天飞机制造厂等154个关键企业。

这些企业支撑着整个东北的工业命脉。

鞍山钢铁厂年产钢量占全国90%;抚顺煤矿是东亚最大煤矿;奉天飞机制造厂能月产100架教练机、10架战斗机,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飞机生产基地。

1945年10月24日,在长春一栋软禁日籍高管的寓所里,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总裁高崎建之助,正面临人生最屈辱的时刻。

苏军军官将一份提前拟好的移交文件拍在桌上,要求他签字,让他把管辖的所有产业交给苏联。

高崎试图反抗:"满洲国已经覆灭,我没有权利处置中国的资产!"

可这位日本高管得到的却是赤裸裸的威胁:"如果你不签,我们将以战争罪起诉你和所有日籍管理人员。中国方面的异议,你不要管,我们苏联来解决。"

10月29日,走投无路的高崎被迫签署文件,一同签字的还有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理事长平岛敏夫。

最终签署的文件涵盖:

72类核心工业(含钢铁、机械、航空制造)、150类辅助工业,涉及工厂1200余家、矿山47座、电力设施39处,总估值约18亿美元(1945年币值);鞍山钢铁厂(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抚顺煤矿(年产能1200万吨)、奉天飞机制造厂(月产战斗机10架、教练机100架)、本溪湖铁矿(中国最大铁矿)等154个战略级工矿业。

更讽刺的是,苏军要求将文件日期倒填为9月17日,制造出"战后立即合法接收"的假象,掩盖掠夺的本质。

文件签署当天,苏军就向各工厂派驻武装代表:

辽阳橡皮公司20人;本溪钢铁公司53人;抚顺铁厂50人;轮机油厂30人;

……

总计783名苏军士兵荷枪实弹进驻,人均管控资产规模约230万美元,所有工厂周边设置铁丝网与岗哨,配备机关枪,禁止中国政府接收人员进入。

国民党政府东北行辕派去的接收人员,刚靠近长春某卷烟厂厂区,就被苏军士兵鸣枪示警:"这里是红军战利品,没有允许不准靠近!"

原东北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像外人一样,被挡在自己国家的工厂门外,看着苏军士兵在厂区内随意走动,那种无力感至今难忘。"

直到1946年3月,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沈阳、长春等城市的20家小型民用工厂,仅占东北工厂总数的0.4%

为了加快掠夺进程,从1945年9月下旬开始,苏军召集8.7万名日本战俘和1.2万名中国工人,组成了庞大的拆运队伍。

拆运队伍由苏军后勤部门统一指挥,下设12个拆运分队,每个分队配备苏籍军官3-5人、技术人员10-15人,负责设备筛选与拆解指导。

这些日本战俘中,有不少是原工厂的技术人员,他们被迫亲手拆解自己曾经维护的设备,稍有反抗就会遭到苏军士兵的殴打。

拆运的路线也早已规划好:

海路从大连装船,运到苏联海参崴,月均运输量12万吨;陆路则分三路,向北经黑河、向西经满洲里、向东经绥芬河,通过铁路将设备转运至西伯利亚,日均发车15列,每列载重500吨;

每一个拆运现场都被苏军重兵把守,铁丝网围着工厂,机关枪架在高处,严禁任何外人靠近。

英美记者团多次申请进入工厂视察,都被苏军以"军事机密"为由拒绝,只能在远处拍下工厂上空的浓烟和频繁进出的火车。

这座东北最大的钢铁企业,曾是日本"满洲开发计划"的核心,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炼钢设备。

苏军派来中校柯刹罗夫坐镇指挥,他带来了80名苏俄技工和8000名日本战俘,用40多天时间,把工厂里70%的核心设备拆得一干二净。

这其中包括3座2000立方米炼钢高炉、5台1200毫米轧钢机,设备总重约4.2万吨,装船运输时足足占用200节火车皮

一位参与拆运的日本战俘后来回忆:"我们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苏军士兵拿着鞭子监督,稍微慢一点就会被抽打。炼钢高炉那么大,我们得用起重机一点点拆解,零件装了整整200节火车皮。有个老技工舍不得拆自己调试过的轧钢机,被苏军士兵用枪托砸晕,扔在一边不管。"

等国民政府接收人员进入鞍山钢铁厂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碎:厂房里空荡荡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没用的螺丝和铁皮,原本矗立的炼钢高炉只剩下残破的底座,连车间里的小型工具,比如扳手、旋凿都被搜刮一空。

一位老工人蹲在地上哭着说:"这哪是拆设备啊,这是把我们东北的工业根给拔了!"

这家工厂分为沈阳、公主岭、哈尔滨三个分厂,能生产战斗机、教练机和发动机,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飞机生产基地。

苏军来了之后,把三个分厂的机身部件、发动机、机床全部拆运,甚至连工厂里的办公桌椅都没放过。

国民党接收人员在沈阳分厂看到,停机坪上只剩下几个破损的飞机外壳,车间里的机床痕迹还在,但设备早已不见踪影,地上只有一些机油污渍。

苏军不仅拆运采矿机械和运输设备,还在驻东北期间无偿开采煤炭超200万吨,全部用于自己的军事和经济需求,没有给中国政府支付一分钱。

一位煤矿老矿工说:"苏军士兵拿着开采计划,让我们没日没夜地挖煤,挖出来的煤直接装火车运走,我们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还得被他们打骂。"

苏军把水电厂、火电厂的发电机拆运了大部分,只留下少量设备维持基本民生。

1946年初的沈阳,每天只能保证2小时供电,晚上大街上一片漆黑,老百姓只能点煤油灯照明。

美国驻沈阳领事在报告里写道:"东北的工业已经被摧毁,这里不再是中国的富庶工业区,而是一片废墟。"

财产损失:194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初步估算,东北工矿业资产损失约合12亿美元,占全国工业总资产的34%;设施毁坏: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工业城市,工厂损毁率分别为99.6%、98.8%、97.5%,其中沈阳市的4570家工厂就剩下了20家;产能滑坡:东北钢铁产能也从1945年的150万吨/年,下降至1946年的不足5万吨/年,整整倒退20年;煤炭产能从1200万吨/年降至180万吨/年,电力供应缺口高达78%;工业崩塌:东北作为中国唯一具备完整重工业体系的地区,其钢铁、机械、航空制造能力的丧失,导致全国工业化进程倒退10-15年,直至1952年,东北钢铁产能才恢复至1945年的60%;就业危机:东北工业工人从1945年的120万人,锐减至1946年的18万人,失业率达85%,大量工人因失业陷入贫困,社会动荡加剧。

1945年12月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就东北工矿业权益展开多轮谈判。

苏联以“战利品”为筹码,试图实现长期垄断,而中方提出的补偿诉求始终未获回应。

1946年1月11日:国民党代表向苏军参谋长特罗增科提交《工业损失清单》,要求苏联返还同等价值设备或支付12亿美元现金补偿;1946年2月5日:国民政府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璈与马林诺夫斯基会谈,提出“至少归还鞍山钢铁厂3座高炉、抚顺煤矿50%采矿设备”;1946年3月2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要求“限期提供‘红军票’发行数量及设备拆运明细,作为补偿核算依据”。

上述诉求均被苏联以“需请示莫斯科”“战利品不涉及补偿”为由拒绝。

张嘉璈

1946年5月3日,苏联宣布从东北撤军,但未移交任何工业权益相关文件,且通过隐性手段继续保留影响力。

如哈尔滨某机械厂苏籍厂长拒不交接管理权、大连工厂生产计划需经苏联领事馆批准等,形成“撤军不撤权”的局面。

苏联对东北工矿业的掠夺,不仅造成短期经济损失,更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原本东北是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却因为这场掠夺,工业水平倒退了近20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重建和发展,东北的工业才逐渐恢复元气。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正如那位国民党副参谋长董彦平在书中写道:"我记录下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主权不容侵犯。"

是啊!和平来之不易,主权不容侵犯!今天的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唯有国家强大、主权完整,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来源:青年文史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