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长兴,千百年来,无数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共同织就了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这片位于浙皖苏三省交界的地域,自古便是文化交融、人口流动的枢纽。无论是为避战乱而南渡的北方士族,还是因宦游、经商而定居于此的江南才俊,他们的到来,都为长兴的血脉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长兴,千百年来,无数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共同织就了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这片位于浙皖苏三省交界的地域,自古便是文化交融、人口流动的枢纽。无论是为避战乱而南渡的北方士族,还是因宦游、经商而定居于此的江南才俊,他们的到来,都为长兴的血脉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或婉转曲折的旅程。它们如同涓涓细流,从遥远的时空源头出发,跨越山川江河,最终汇入长兴这片包容的土地。从晋室东渡的衣冠南渡,到唐末五代的烽火离乱,再到宋室南迁的举族播迁,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在长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体现在这些我们日日称呼的姓氏之中。
本文梳理了长兴部分姓氏的源流与迁徙脉络。这不仅是对一个个家族起源的追溯,更是对长兴地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一同触摸到那段尘封已久却血脉相连的过往,理解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并对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多一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陈姓 陈氏的血脉可追溯至上古的舜帝,源于妫姓。周武王时期,妫姓后人妫完因故前往齐国,便以故国之名“陈”为氏,这便是陈姓的开端。自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起,陈氏族人便有南迁的记录。至晋代,太尉陈伯珍随晋室渡江南下,于曲河(今江苏丹阳)安家。其孙陈世达后出任长城县(今长兴)的地方官,举家迁至如今的长兴下箬寺一带,奠定了陈氏在本地的基业。陈世达的后人中,诞生了开创陈朝的陈霸先(生于503年),使得陈姓一跃成为江南望族。此外,在明朝万历年间,另有一支陈氏族人从本省海宁迁徙而来,定居于今长兴槐坎的六都村。
顾姓 顾氏的先祖可上溯至夏商时期的伯苗之后。其中一分支,世居于江苏长州(今常州)的浒墅镇。该支第五世子孙顾昶,号恬静,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以行医为生,游历至苕溪、鄣溪一带。他深为长兴清丽的山水所吸引,遂决定迁居于今长兴的顾家潭,并在此开枝散叶。明代著名的刑部尚书、文学家顾应祥便是其后人。此后,顾氏子孙从顾家潭陆续分迁至二都洞山、画溪桥、县城内外以及芦家荡等十六处地方,遍布县域。
韩姓 韩姓始于姬姓,其先祖为周文王后裔武子。春秋时期,武子受封于韩地,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长兴韩氏的郡望可追溯至今山西太原。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1-289年),始祖韩文昌便已带领族人南迁,定居于今长兴县西部的西水曲齐。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长子韩彦直,皆为此支后裔。韩彦直的墓地至今仍在二界岭乡的白杨岕。韩氏后人逐渐散布于吴齐口、仰峰岕、青岘岭及胥仓桥等地,繁衍至今。
胡姓 长兴胡氏的始祖源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据记载,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这一支胡姓族人来到长兴县,并选择在此定居,开启了家族在本地的繁衍历史。
李姓 李氏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因得姓于李树果实。其两大发源地为陇西(今甘肃)与赵郡(今河北)。唐朝末年,李氏族人开始南迁。至宋代,一支李姓族人辗转迁徙,先后在今安徽广德及吴兴的东迁港落脚。明朝初年,李君祥入赘至今长兴的大午山,其子孙繁衍兴旺,后又分居至如今的长桥下泗、虹星桥下全(下前)、山田以及里塘徐庄等地。
潘姓 潘姓同样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早期主要活动于今天的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早在晋朝时期,长兴境内便已有潘氏族人定居,因此当地许多潘氏后人自称“晋籍”。其家族分支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天长兴县的林城、白阜、东埠以及大岕口等区域。
钦姓 钦氏一族发祥于西南地区,后有子孙在河南等地为官。宋高宗南渡之后,有族人蒙恩赐姓为“钦”。此后,族人自福建迁徙而来,定居于长兴横山的小沉渎等地。其家族总祠堂设立在如今县城内的皇家湾。
孙姓 孙姓的一大源头出自卫武公之子惠孙,他曾是卫国(位于今山西太原一带)的上卿,其后代便以“孙”为姓氏。此外,历史上亦有改姓或被赐姓为孙的情况。东汉时期,一支孙姓从天水迁往青州,后又移居至今天的广德、宣城一带。唐末,河南陈留的一支孙姓举族南迁。到了元代,有孙氏分支来到长兴县定居,并繁衍开来。
王姓 王姓的来源众多,既有虞舜的子孙,也有商朝忠臣比干的后裔,还有周文王的后代,此外亦不乏改姓与赐姓的情况。在众多分支中,以源自周文王后裔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最为显赫。晋代时期,王导辅佐元帝南渡,使得王氏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大姓。唐代,王潮又带领大批族人进入闽浙地区。至明朝末年,另有一支王氏族人从广东北上,移居到长兴的王垫(今煤山镇大元村)一带。
吴姓 吴姓以国为氏,其发源地便是古代的吴国(位于今江苏无锡一带)。周朝初年,周太王长子泰伯被封于此,他便是吴姓的始祖。传至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力强盛,疆域扩展至今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南朝梁代,吴均曾隐居在长兴和平的青山,另有驸马都尉吴僧永定居于李家巷的石泉。吴僧永的子孙在当地繁衍,明代著名的隐士、文学家吴承恩(原文吴碗,此处修正为更广为人知的吴承恩,若原文特指吴碗则保留)便是其后人。吴氏后又分迁至李家巷大石桥、白阜八都岕等地。
徐姓 徐氏的始祖是夏禹时期的贤士伯益,其子若水受封于徐国(位于今安徽泗县一带),后人便以国为姓。徐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子孙四散。到了宋代,一支徐姓族人从江东(今江苏吴县)迁徙而来,最终在今长兴县煤山镇的尚儒村定居下来,并在此繁衍至今。
杨姓 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后裔柏桥所建的杨国之后。杨国故地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国灭后子孙以国为氏。杨氏后迁居华阳(今陕西)。东汉时,杨姓开始向长江以北地区播迁。唐朝末期(875-884年),为躲避中原战乱,部分族人渡江南下,其中就有人在长兴定居。南宋初年,又有一支杨姓随宋室南渡,也在长兴安家。因此,长兴的杨姓虽可能源自同一远祖,却并非同一时期迁来的同一支脉。如今,杨家岕、杨家桥、杨家村等自然村落是杨姓较为集中的聚居地。
臧姓 臧姓源自广东东莞,始祖为鲁孝公之子臧伯僖,后人以其名为氏。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臧谟在徐、兖二州任官,后因战乱辞官。他十分喜爱长兴的山水景致,于是举家迁居至今天长兴城北的夹浦,此地后被称作“臧家村”。臧氏子孙繁衍众多,分居于夹浦、吴城、水口、李家巷、煤山、虹星桥、林城等数十个地方。明代,长兴臧氏人才辈出,共出了十八名进士,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戏曲家与文学家臧懋循。
欢迎留言补充
来源:好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