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还记得BBS,那个要“会写文章”才能有话语权的年代,早已是互联网考古级别的历史。
谁还记得BBS,那个要“会写文章”才能有话语权的年代,早已是互联网考古级别的历史。
那时候信息像水井,一口一口地挖,要时间要门槛。如今一条段子就能引爆舆论,一段视频就能制造狂潮。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的天塌时代。
为什么网络上的“社会撕裂”越来越普遍?
答案在于情绪被如何高效动员的问题,这一切始于一场看不见的“媒介技术革命”。
过去在论坛发言,需要会写。不仅是码字,更是论证。想要有影响力,必须动脑筋写一篇成型的文章。
你得有语言组织能力,有思想深度,甚至还得知道自己的观点会面对何种挑战。这种“门槛”,也默默形成了一种自我过滤机制:低水平表达,很难突破传播圈层。
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事情开始变了味。
从微博元年(2010)起,140字就能制造讨论。门槛降了,门类多了,传播快了。
人们不再写文章,他们直接写段子。思想从逻辑打磨,变成了情绪速递。
这一年微博活跃用户6500万,访问人数超过1.25亿。同年全国50大舆情事件中,22%首发于微博。这还只是开始。
往后的几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爆发、短视频平台崛起,网络表达的逻辑又一次被彻底颠覆。
即便过去对信息高度设防的社会结构,也再难抵挡这一轮“信息泥石流”。
进入移动端后,信息爆炸升维。
微博让所有人拥有发声权,快手、抖音则进一步把“话语权”从文字转化为图像与感官的刺激。
在视觉冲击下,理性显得反而乏味。
一个人可能每天只刷30秒知识,但可以刷3小时情绪。
在这种环境下,舆论场变成一个"拼热度""抢流量"的竞技场。观点的对立不再因事实而起,更多是为了热度的对撞。
极端化内容天然带有点击诱因。越极端,越能抓人眼球。越对立,越容易站队参与。这几乎是平台流量分发的潜规则。
有流量激励,有门槛极低,有病毒式转发,“社会撕裂”不再是偶发现象,而成了高频机制下的必然产物。
在BBS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基本集中于学界,哪怕立场偏左或自由化,他们仍需构建论证逻辑。
微博时代来了个角色洗牌,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那些善于造句、讲段子,又通达流量密码的“网络KOL”。
某些曾走红的微博大V,一度凭借一两句犀利讽刺,就能操控千万人情绪,其中不少人连职业都说不出个准头。
他们没有学术性,却有影响力。没有研究深度,却能一言定风向。
真正掌握知识工具的专业人士,很难跨越传播屏障,他们的慢节奏、长内容,天然不合平台打法。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舆论越来越情绪化,而非理性化的深层原因之一。
2005年前,网民之间隔着“技术墙”和“兴趣门槛”。
你要聊社会议题,得专门去哲学或社会学板块。你爱军事,还得细分到“舰载机8”、“坦克8”。即便是讨论历史,也分“学术流”还是“演义流”。
信息有壁垒,传播有界限。
自微博、微信、抖音横扫网络后,信息的原始边界被打破。
今天一个刻意制造的段子,足以从一个漠不相关的圈子“爆破而出”,进而传播到全网,带动某种情绪的全国扩散。
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话术公司”。哪里有对立,哪里就有“账号矩阵”。
几十个账号、几百通稿、无数转评,就构成了一场精密的“共识破坏机”。
“社会撕裂”的背后不仅是平台机制问题,还有外部势力的影子。
2018年起,海外网军就多次在舆论节点“集群攻击”,从抽象学术,到具体事件,套路极深。
集体攻击某教授、炒作历史口水战等,都实际验证了舆论热点可被“替代原生讨论内容”并迅速偏离主线。
“五四运动学生变汉奸”、“民国大师恋爱脑”、穿越剧悼念袁世凯式历史解构,哪一件不是制造错乱认知的“暗网文艺”?
他们也许不直接推进声音,但通过内容写手、话题发酵手段,把社会讨论推向极端。
平台并非完全为其所用,但其追求“留存率”“热度峰值”的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些内容的存在。
对比之下,中国并不是“无作为”。
“清朗行动”、内容审查、涉谣惩戒机制,这些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针对社交平台时代撕裂趋势的有力回击。
虽然不能杜绝极端内容的萌发,至少做到防止其演化为现实动员,如2020年美国BLM、“占领国会山”那样最终形成街头政治;
维持了国家叙事的统一框架,即使讨论剧烈,社会底线与国家立场依然坚挺。
我们不能把“网络自由”神圣化,更不能放任“舆论权力”无限扩张,以免其反噬主流秩序。
媒体权力也是权力,必须受制衡。
网络并不是产生撕裂的根源,它只是放大了撕裂的声量。
真正深层的问题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路径。
BBS时代我们交流的是观点、微博时代我们宣泄的是情绪、短视频时代我们消费的是快感。当表达越来越依赖感受,而不是求证,对立就无从避免。
问题归问题,做法也不能是彻底封闭。必须让机制更合理,平台更有责任感,用户更具媒介素养。
这件事急不得,也堵不得,但绝不能放弃。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