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黑科技真神!2030年望远镜升600倍精度,暗物质现原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20:36 1

摘要:宜居世界观测站(HWO)被规划为全球下一代的“伟大天文台”。其核心任务是探测至少25颗类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生物标志物。然而,仅凭当前规划的主力仪器(一台强大的日冕仪),要完成这项任务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宜居世界观测站(HWO)被规划为全球下一代的“伟大天文台”。其核心任务是探测至少25颗类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生物标志物。然而,仅凭当前规划的主力仪器(一台强大的日冕仪),要完成这项任务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 (University of Grenoble Alpes) 的法比安·马尔贝 (Fabien Malbet) 及其合作者,在最新发表于预印本服务器arXiv的论文中提出了一项改进方案:为HWO的有效载荷增设第二台仪器,使其能够以0.5微角秒 (µas) 的惊人精度进行行星测星追踪。 这项升级将使HWO能够探测到数百颗邻近恒星周围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从而大幅增加可供大气分析的潜在候选目标。

目前,在距离地球65光年的范围内,仅有12%的类太阳恒星被证实拥有行星——而且它们均为气态巨行星。我们尚未在太阳系附近发现任何岩石系外行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微小行星产生的信号,在“盖亚” (Gaia) 等现有探测任务的观测噪声中被淹没了。

尽管“盖亚”已是现今最先进的“行星猎手”之一,其最高精度也仅达到20至30微角秒的量级。要在邻近恒星周围探测到类地行星,所需的精度必须比这高出数个数量级。

若增配这台建议的天体测量仪器,HWO的精度将比“盖亚”高出400至600倍,使其有能力发现那些“系外地球”。这些行星随后可成为HWO的主力仪器——日冕仪——的后续重点探索目标。要达到这种极端精度,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配备真正先进的校准器,并获取海量的图像数据。

天体测量传感器本身并非新技术,数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用它来发现系外行星。它们通过精确测量恒星因行星轨道牵引而产生的微小“摆动”来探测行星。 仪器精度越高,能观测到的“摆动”幅度就越小,这意味着能够探测到质量更低的行星——好比地球与木星的质量差异。与其他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相比,这种方法还具有一个重大优势:天文学家不仅能计算出行星的完整轨道,还能测定其“绝对质量”。

然而,测星仪有一个致命缺陷:它极易受到各种误差的影响。 这些误差来源多种多样,例如探测器本身的缺陷或镜面发生的微小偏移,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会显著降低仪器的最终精度。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项名为“探测器校准单元” (DCU) 的技术。该装置能在构成测星仪的CMOS传感器上生成明暗交替的条纹序列,从而在微小误差被放大之前就将其隔离并修正。通过校准CMOS视场内每个像素的精确位置,该技术可以确保多幅图像叠加时的稳定性。

多重成像技术是该测星系统成功的第二个关键要素。马尔贝博士的团队估算,HWO望远镜在3到4年的运行周期内,需要对单个目标进行超过一百次的独立测量,才能达到完全确认行星所需的精度。如此高的测量频次,旨在确保那些DCU未能校正的随机误差不会过度影响最终结果。通过融合数百张图像,残留的其他随机误差将相互抵消。

这项新技术还将带来一个额外价值,即在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发挥作用——它能用于检验当前主流的“冷暗物质” (CDM) 理论。 CDM理论预测,星系中心存在暗物质的“尖峰” (cusp) 结构;但实际观测数据表明,这些区域虽然存在暗物质,其形态却更接近于“核心” (core) 结构。在“尖峰”结构中,暗物质因自身引力吸引更多暗物质聚集,导致星系中心附近的密度急剧上升。而在“核心”结构中,暗物质的分布相对均匀,星系任何区域都不存在密度的突然增加。

HWO的新型测星仪将能捕捉到暗物质“峰值”在折射光线时产生的细微摆动,这将为揭示暗物质扁平盘状结构的成因提供重要线索——无论其成因是超新星爆炸,还是暗物质本身的某种独特属性。

不过,该论文并非首次提出这一构想。马尔贝博士也是“提亚” (Theia) 任务提案的关键参与者,该提案采用了相同的基本原理,但原计划是作为一个独立任务发射。 “提亚”团队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完善这一概念,因此将其搭载于HWO平台显得合乎逻辑,尤其是考虑到它能显著增强该天文台的主体任务效能。

毕竟,HWO的全称是“宜居世界观测台”,其核心使命正是探寻宜居行星。任何能够助力实现这一目标、甚至缩短探测周期的工具,都值得被纳入考量。 按照计划,HWO的实质性开发要到2030年代才会启动,发射时间更可能推迟至2040年代,因此仍有充裕的时间来实施这项改进。 关键在于,项目的管理者们是否愿意放手,让这个庞大计划的规模随着新需求的增长而扩展。

HWO的日冕仪被寄予厚望,用于“看清”那些遥远世界的大气。但在此之前,你必须首先知道该往哪里看。这台新增的测星仪,扮演的正是“引路人”的角色。它将从成百上千颗恒星的微弱“摆动”中,筛选出那些最有可能藏有“地球”的坐标。这是一场“广撒网”与“精捕捞”的协作。在望向深空的漫长旅程中,一个精确的罗盘,其价值不亚于一双锐利的眼睛。

如果HWY最终得以发射并发现了“第二个地球”,你认为那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冲击?

作者:安迪·托马斯维克 (Andy Tomaswick)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