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行走世间,最靠谱的活法藏在这五个字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0:12 1

摘要: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场风沙漫天。卫青大军遭遇匈奴主力,右将军赵食其因迷路未能按时会师,按律当斩。部将劝他向卫青行贿求情,赵食其却摇头:“迷路是我之过,岂能以私废公?”最终自缚请罪,如实陈述缘由。卫青感其坦诚,上书汉武帝为他求情,赵食其得以赦免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场风沙漫天。卫青大军遭遇匈奴主力,右将军赵食其因迷路未能按时会师,按律当斩。部将劝他向卫青行贿求情,赵食其却摇头:“迷路是我之过,岂能以私废公?”最终自缚请罪,如实陈述缘由。卫青感其坦诚,上书汉武帝为他求情,赵食其得以赦免,晚年安稳度日。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此事,曾引司马光评语:“食其之幸,在‘守正不阿曲’也。”这“守正不阿曲”五个字,正是《资治通鉴》中藏着的,行走世间最靠谱的活法。

东汉光武帝时期,董宣任洛阳令。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躲进公主府中避罪。董宣得知后,趁公主出行时拦车,当面历数家奴罪状,将其就地正法。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本想杖责董宣替公主出气,董宣却直言:“陛下圣德中兴,若纵容家奴杀人,何以治天下?臣虽死,亦不认错!”

光武帝被董宣的刚正打动,不仅赦免了他,还赐“强项令”称号。此后洛阳权贵皆收敛气焰,百姓称董宣为“卧虎”,街头巷尾传扬他的治世功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董宣之能镇洛阳,在不避权贵、守为官之正。”

无独有偶,西晋时期的刘毅任司隶校尉,弹劾权贵从不手软。哪怕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因奢靡僭越被他举报后,也不得不收敛行为。时人赞刘毅“铁面无私”,晋武帝亦叹:“有刘毅在,朝堂不敢乱。”正是这份为官守正,让他成为西晋官场的“正气标杆”。

唐朝长安西市,药商宋清的铺子常年门庭若市。他卖药从不缺斤短两,药材成色皆选上等;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不仅允许赊账,还常赠送药材缓解其困境。有人笑他“傻”,说这般做派赚不到钱,宋清却道:“我卖药是为救人,若只图利而丢了本心,生意怎会有长久?”

久而久之,宋清的药铺声名远播,连周边州县的患者都专程来买药。即便遇到赖账不还的人,他也从不上门催讨,反而说:“对方若有能力,怎会拖欠?”《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司马光叹:“清之商道,在守诚信之正,故能得人信、得长久。”

北宋汴京的布商张诚,同样以“守正”闻名。他的布庄从不以次充好,哪怕遇到行情紧俏时,也坚持原价售卖。有同行劝他趁机抬价,张诚却答:“顾客信我才来买布,若因利失信,丢了客源才是真的损失。”最终,张诚的布庄成了汴京百年老字号,历经数代仍兴旺。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朝堂分为支持变法的“新党”与反对变法的“旧党”,双方争斗激烈。官员李师中不愿依附任何一方,既指出新法中损害百姓利益的条款,也批评旧党一味反对、不思改进的态度。有人劝他“选边站”,不然会两头受排挤,李师中却答:“我为官是为百姓,不是为党派。若为自保而随波逐流,岂不是丢了初心?”

尽管李师中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州县,但他每到一地,都尽心治理民生:修水利、劝农桑、减赋税,当地百姓皆感念他的清正。离任时,百姓常拦路相送,赠以土特产表心意,李师中却始终婉拒。司马光评价他:“师中之可贵,在守处世之正,不被俗流裹挟。”

《资治通鉴》中,因“失正”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不胜枚举:

战国时期的郭开,为私利陷害赵国名将廉颇、李牧,谎称廉颇年老无用、李牧通敌叛国,导致赵国失去军事屏障,最终被秦国所灭。而郭开在携财逃亡途中,被愤怒的赵人刺杀,财物被抢,尸骨无存;

唐朝的李林甫,为巩固相位,排挤贤能、结党营私,惯用“口蜜腹剑”之术陷害同僚。他掌权十九年,导致朝纲混乱,最终却落得死后被抄家、子孙流放的下场,连宗籍都被废除;

司马光用这些案例警示后人:“曲阿者虽暂得势,终会因失正而覆亡。”当人为利益放弃原则、为自保曲意逢迎时,看似走了“捷径”,实则已埋下灾祸的种子。

一是明底线: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董宣不纵容权贵家奴,守住为官的底线;

二是守诚信:对待他人、对待事业不欺不瞒,如宋清卖药不缺斤短两,守住经商的诚信;

三是拒盲从:不被外界风气裹挟,不随波逐流,如李师中不依附党派,守住处世的本心。

从西汉的赵食其到南宋的朱熹,从唐朝的药商宋清到北宋的布商张诚,“守正不阿曲”的智慧穿越千年,始终闪耀。守正,不是固执迂腐,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标尺;不阿曲,不是刻意对立,而是在诱惑与压力面前,不丢做人的底线。

行走世间,唯有守正,方能行得稳、走得远;唯有不阿曲,方能睡得安、活得真。这,便是《资治通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处世启示。

来源:临渊羡鱼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