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有着五十年党龄、四十年军龄的正师职退休干部,卸甲后未恋京城安逸,反倒扎进津郊乡土,牵头拉起退役军人、军烈属与困难户的队伍,创办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一方有机生态果园里,把军人的担当化作田间地头的耕耘;更将半生政治历练与乡土感悟熔铸于笔端,化作三
铁血凝文骨
丹心寄山河
——评信真的政治性散文
作者 汪德文
从北疆军营的晨号,到津郊田园的晚风,从军区政治部的案头灯火,到龙鑫园果园的枝叶,信真的人生轨迹,本就是一部浸润着军旅赤诚与家国情怀的时代凯旋之歌。
这位有着五十年党龄、四十年军龄的正师职退休干部,卸甲后未恋京城安逸,反倒扎进津郊乡土,牵头拉起退役军人、军烈属与困难户的队伍,创办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一方有机生态果园里,把军人的担当化作田间地头的耕耘;更将半生政治历练与乡土感悟熔铸于笔端,化作三百余篇政治性散文。
信真笔下的这些文字,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却有战士守阵地般的政治坚守;不见浮华辞藻的堆砌,却藏着赤子对家国的滚烫深情,在“形散神不散”的文学表达里,立起了一位老军人、老政工干部、老宣传播种者的精神坐标。
戎马铸魂:血脉里的政治清醒
对信真而言,政治敏感从不是刻意为之的技巧,而是四十载军旅生涯刻进骨子里的本能,如同战士对武器的珍视、对阵地的敬畏。从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到甲种师政委,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到警备区政委,那些在军帐中研判形势、在阵地上凝聚军心的岁月,让他对时代脉搏的感知,比常人多了一份历史纵深与大局视野。
这份戎马底色,成为他散文最鲜明的精神印记。写《十月二十五日:镌刻在血脉里的光复记忆》,他没有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复述,而是以政工干部特有的洞察力,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确立“台湾光复节”的庄严时刻切入,回溯1945年台北公会堂受降仪式上那句“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入中国版图”的千钧宣告,更串联起从《马关条约》到抗战胜利的民族抗争脉络。字里行间,既有对“两岸同根同源”的政治笃定,更有对民族尊严的深情守护。这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一位老军人在文字里继续坚守的“政治阵地”,让散文超越了“小桥流水”的个人抒情,成为传递立场与凝聚共识的精神载体。
田园砺心:泥土里的文心复苏
军旅生涯中,起草公文与撰写报告的严谨,曾让信真的文学才华暂时“封存”,如同沃土下的种子,静待破土的时机。退休后,他放下正师职干部的身段,一头扎进津郊的土地,带着退役军人翻耕、育苗、造型,和军烈属一起打理果树与花枝,在龙鑫园的有机果园里,把军营里的纪律作风化作田间管理的细致,将对战友的情谊延伸为对困难乡邻的帮扶。这种从“案头”到“地头”的转身,让他的双脚沾满泥土,也让文心挣脱了公文的刻板,在瓜果的清香与乡土的烟火气里焕发出新生。
于是,那些积压半生的政治激情与田园感悟,化作笔下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写《今日小靳庄》,字里行间带着田埂上的湿润气息,把对乡村变迁的观察藏进朴素叙述;写《炼土为钢的人》,或许正源于果园里与退役军人并肩劳作的触动,将“奋斗”二字从抽象概念,具象成掌心的老茧与枝头上的果实;即便是《长征赋》里对信仰的礼赞,《喜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对时代的思考,也少了空洞说教,多了泥土滋养出的踏实与真诚。这份“高产”,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位老党员把果园里的日出日落,把田垄间的寒来暑往,都酿成了最鲜活的文学表达。
知行合一:笔墨里的初心坚守
作为“北京军休榜样”,信真的散文丝毫没有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写照。他笔下的每一份情怀,都能在龙鑫园的枝叶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在扶贫对象的笑脸上,找到落点。就像他在果园里带动乡邻致富的选择,文字里的每一份追求与坚守,都是现实中初心与使命的延伸。
他写《中国硬起来,特朗普输了》,背后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这份关注不是旁观者的议论,而是扎根乡土仍心系天下的情怀;他写《黑天鹅来袭!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既有政治工作者的全局视野,也藏着对果园里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切实思考。从军营里守护家国,到田园间书写担当,再到笔墨中传递信仰,他的人生始终循着“初心”二字前行。他以散文“滴水见太阳”的特质,将果园劳作的细节、军旅生涯的沉淀、时代浪潮的回响熔于一炉,让读者在文字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写作者的表达,更是一位老军人、老党员跨越岁月的坚守:守过阵地,守过乡土,最终以笔为犁,在文字里继续耕耘着对家国的赤诚。
信真的政治性散文,也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他人生境界的完整呈现。军旅赋予其刚劲筋骨,田园滋养其鲜活血肉,政治历练铸就其坚定灵魂,最终让每一篇作品都成为“有立场、有温度、有导向、有烟火气”的书写。
你是谁?为了谁?信真的这种选择,他的人生状态,他的这份笔墨里的赤诚,既是对军旅岁月的致敬,对田园生活的礼赞,更是对初心最执着的回应。
作者简介:汪德文/62年春虎/湖北襄阳那边人/原第二炮兵大校/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战地洗礼过/98八百里皖江抗洪抢险驻守过/参加过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并在北川战斗三个多月/担任过报社记者编辑主编及副社长/担任过大单位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担任过某基地政治部副主任及某局党委书记政委等/公开发表过散文、杂文、随笔、时评、言论、论文及新闻稿件若干篇。
来源:丰融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