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重庆代表团以3金、7银、9铜的辉煌战绩凯旋,奖牌总数位居西部前列,超过前两届总和,创历史新高。
10月30日,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重庆代表团以3金、7银、9铜的辉煌战绩凯旋,奖牌总数位居西部前列,超过前两届总和,创历史新高。
载誉归来。
重庆代表团载誉归来 58个项目“百花齐放”
本届大赛重庆派出的107人“精锐之团”,携58个高水平项目,在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四大战场全面开花,与全国1700余支顶尖团队比拼。
在大赛中,重庆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韩晓宇携《穿透无声-国际首创治疗性超声耦合》项目参赛,荣获海外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赛道金奖。
比赛现场。
韩晓宇介绍,其团队开发的治疗性超声耦合剂是基于超声聚焦技术与纳米修饰技术联合研发的,具备高穿透、多功能、高效率等优势。
“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但目前行业内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超声设备本身,针对耦合剂的相关研发几乎是空白。”他进一步解释,耦合剂其实是超声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主要作用是有效传播超声能量。
“正是看到这一缺口,我才一直思考:能不能对耦合剂进行改造升级,让它不仅具备基础的成像功能,还能额外承载治疗作用?”韩晓宇以常见的“网球肘”为例,这种疾病属于浅表无菌性炎症,会给患者带来持续疼痛,传统治疗多依赖贴膏药等方式,恢复周期较长。“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先将治疗药物提前融入超声耦合剂中,再借助超声的辅助作用,让药物更快穿透皮肤、精准抵达病灶,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韩晓宇透露,该治疗性超声耦合剂项目未来的核心应用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美容、止痛等医学场景,为相关病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马上消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陈秋实,凭借“国盾智防-多模态生物深度防伪身份核验系统”项目,在此次大赛中获得银奖。陈秋实介绍,该项目是专门针对AI换脸等3.0时代深度伪造技术的“国产防御盾牌”,核心应用于金融和安全领域,解决身份冒用带来的资金安全风险。
“项目针对行业痛点,依托国内首个多模态防伪大模型、3D声纹活体检测、金融大数据实时计算引擎实现深度伪造高识别率、强抗攻击能力和快速身份核验响应能力。”陈秋实透露,目前,“国盾智防”系统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稳定运行,拦截各类攻击超1.2亿次,成为金融级身份核验最强防线。
谈及获奖感受,陈秋实难掩兴奋:“拿到银奖,一方面是对团队技术实力的肯定,更让我们激动的是——比赛中与其他博士后团队、行业同行交流时,大家一致认可‘深度防伪对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这印证了我们项目为国家金融安全铸好盾牌的社会价值。”
他同时透露,项目已参与制定2项国际标准与3项国家标准,这段经历也让团队更加坚定了“从‘跟跑西方标准’到‘定义全球标准’”的信心。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度参与国际、国内深度防伪领域的标准制定,推动更多‘中国技术方案’纳入全球标准体系,引领行业发展,助力国家金融强国战略,为祖国的强大担起我们的重任。”陈秋实坚定地说。
赛事搭台 多项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在揭榜领题赛场,上演着一幕幕“企业出题,博士解题”的精彩好戏。
钧雷光电有限公司发布的《滨海环境轨道交通隧道群运维风险智能感知与预警机器人》项目,就成功吸引了招商局交通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周陈一博士团队前来“揭榜”,他们也凭借这一项目斩获了大赛的又一枚金奖。
周陈一介绍:“团队研发的智能感知与预警机器人,重点攻克了滨海隧道特有的两大难题——列车长期高频振动带来的结构疲劳损伤,以及海水潮汐拉扯与盐分腐蚀对材料的加速破坏。”这项技术,犹如为海底“地下长龙”装上智能神经,牢牢拉起了安全运维防线。
与此同时,一场场由重庆到福建的“创新之约”也顺利缔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医用快速粘合剂》项目,与晋江建投公司签署意向合作协议。重庆交通大学《智能物流无人机航线规划及定位技术研究》项目,与泉州云卓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签约金额高达500万元。“比赛就像一座桥梁,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企业的真实需求,不仅坚定了科研信心,方向也更明确了!”重庆交通大学刘松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与合作公司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细化合作计划。
项目签约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代表团还组织设站单位及博士后积极参加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人才招聘和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截至目前,重庆共发布博士后招收岗位1000个左右,发放招收资料2000余份,收到意向简历200余份。
厚积薄发 深耕人才沃土的“重庆方法论”
3金7银9铜的“战绩”背后,是一套深耕人才沃土的“重庆方法论”。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健全博士后“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持续营造最优人才生态,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目前,重庆市博士后工作已实现“三个提升”,招收规模连续4年保持在1000人以上,较2020年增长了68%;培养质量持续攀升,近三年每年申请获得国家三大基金近800项,近两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博士后参与项目有34项,占91%;留渝比例持续提升,出站留渝率由2020年的80%,提升到了现在的90%。
据了解,重庆通过为博士来渝“搭台子”,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并采取“能设尽设”等措施,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全市博士后科研站增至590个,较2020年增长40%;
为科研活动“给支持”,设立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研究项目特别资助等博士后资助项目,给予最高60万元/人资助,并根据科研项目情况给予5万元-30万元项目经费,同时补链成线建立“站前、站中、站后”资助体系,对博士后连续培养资助、日常资助、出站留渝资助实行全覆盖;
为安心留渝“铺路子”,畅通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站1年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出站最快1年可申报正高级职称,并加强人才服务,向博士后发放人才服务卡,可享受73项贴心人才服务,真正让青年人才“来了就是重庆人,留下干成一番事”。
原稿点击:3金7银9铜 重庆代表团载誉归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举行-重庆日报
来源: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