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观点:中国之所以必然崛起,恰恰因为它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国家"。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费解,但却在海外学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观点:中国之所以必然崛起,恰恰因为它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国家"。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费解,但却在海外学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这源于一个观察:中国与其他大国有着本质区别。西方世界也曾有过强大帝国,比如盛极一时的大英帝国,但一旦衰落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到昔日辉煌。中国却似乎拥有"不死之身",每次遭遇重大挫折后总能重新站起来,焕发新生。
这句话最早是由英国著名智库创始人、伦敦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教授提出的。他在2009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民族国家"。这是近代以来主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形成的国家形式,它们通常以一个或多个民族为主体,围绕民族认同建立,国家的形成往往以血缘为纽带。西方大多数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等都是民族国家,他们的民族认同感非常强烈。
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或者说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他受到美国汉学家白鲁恂的恂的启发,白鲁恂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
那么,什么是"文明国家"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文明与一个超大国的现实国家形态几乎完美重叠的状态。中国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而今天又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现代国家,这种"文明"与"国家"的融合,使中国成为一个典型的"文明国家"。
这套设定之所以被称为"开了挂",是因为只要文明存在,国家就永远不会真正失败。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神州大地上曾诞生过多个伟大帝国,从唐朝盛世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始终未曾中断。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汉化最不彻底"的元朝,也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下诏保护黄帝陵,诏书中明确称"轩辕黄帝乃我华夏元祖"。这意味着无论哪个民族掌握政权,想要长治久安,都必须接纳和传承华夏文明。
这种文明国家的特性给了中国巨大的韧性。马丁·雅克指出,19世纪末的中国因国力衰弱,被迫调整自己以适应西方建立的民族国家国际体系。但他认为,随着中国再次强大,它会恢复其本来面貌——也就是重新成为一个文明国家。
为什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注定的呢?在他那本引起轰动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他预测现代中国的崛起将对世界产生远超西方世界崛起的影响力。
他提供了一个数据:1820年,中国的GDP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他预言在2030年前后,中国的GDP又将重新回到那个位置。换句话说,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现在的复兴不过是回归历史常态。
在中国的案例中,文明的存在确实超越了单纯的政治体制,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中国人对国家概念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他们更注重"文化认同",只要你认同并接受华夏文明,你就是中国的一份子。
这种文明认同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春节期间,无论身在何处,许多中国人都会想办法回家团圆;全国各地的学生诵读相同的古典诗文;不同民族的人都认可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这种文化凝聚力使得中国即使经历多次政权更迭,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回过头来看,马丁·雅克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中国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文明体,有着超强的文化韧性和适应性。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华文明可能不是唯一的文明,但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文明’与‘国家’合二为一。"
正如这位英国教授所想明白的,中国崛起的确是大势所趋,而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得从它作为一个延续数千年的文明体系中去寻找。
来源:jump团
